地原则,转而投入了中央垂直管理的怀抱。】 ”那不是良民!朱元璋大怒, 良民会给咱搞出秋粮案来?嗯,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内斗。朱樉也会运用马列了。马列若知道自己被如此运用,也会害怕的吧。 【古代的管理,总是建立在“户籍”之上,八八选择和第五琦一样,把灶户划入“盐课司”管 辖。 等于说,一个盐使司大使是拥有司法权的,发生在灶户之间的各种诉讼纠纷,都是他来管。地方政府,人都管不了了,更别想什么钱。 因此,盐课司设立以后,盐这块收入,名义上就彻底不再属于“地方财政”,而是“中央户部”直辖。】 老朱从愤怒中缓出了一口气,开始再次训儿子和大臣: “垂直管理总是好的,兔朝的监察系统就做到了垂直管理,兔朝都用,肯定是先进的。这点咱们还的坚持。咱也只是为你们迈出了微不足道的一小步。 【这个改动,造成了一个很吊诡的BUG。 正统8年,明朝政府本来想把福建一个语州场盐课司给裁了,可官员在执行时发现,咦,不对啊,裁了盐课司管的“灶户”咋办啊? 谁管他们呀? 有官员就提出,不如把灶户改民户,让当地州县管,就好了。 ——可是,盐和其他X户它不一样,一旦没了盐籍,你就绝对不可以从事相关的盐业工作。语州场土特产是盐=它并不很适合耕种。变成了民户的百姓想要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靠耕种交赋税,这是为难他们啊! 事情就尬住了,明朝政府最后只能又不裁了。】 老朱: … 老朱发现了,自己也是得意不过三秒钟的。 他索性不再动脑,直接启动在场四个文官的外置大脑。怎么改! 文官们战战兢兢: 咱们 大明的户籍制度……“要完蛋了吧。”解缙实话实说。 不,这和户籍制度应该没什么关系吧。”杨士奇谨慎说, “哪怕是没有户籍制度的唐代,第五琦也得给灶户设立盐籍,没有盐籍,根本无法从源头管理生产者啊。 【这个BUG,是要等到后期收盐折银、一条鞭法后才被修正。 盐课司不必再收实体盐了,不必再监督盐的仓储了,不必督促地方生产了,只需要每年收定量白银了。这个简单的工作,州县也可以代管,政府层面,两者职能差别不大了。 而一条鞭法又简化了民、灶两者税收上的区别,哪怕你是一个不从事盐业工作,却仍然担着灶户名头的人,你只需要向朝廷缴纳定额的白银,即可完成纳税任务。 朝廷不管你的白银是哪里来的,你本质上没有再被束缚在一个盐业世代打工人的身份里了。如此,裁撤盐场、裁撤盐运司才成了真正可行的行为。】 虽然这是自己的好大孙。但朱元璋还是眉头一皱,事情并不简单。 不对吧,只收银,不收盐,那盐去了哪里?重点应该不是收银,而是收盐吧!收银便变成了又一种巧立名目的税收而已。 郁新沉思片刻,不禁说: “可是前面说过,盐专卖,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税……我们确实在向百姓 收税。 朱棣娴熟利用新名词: “百姓表面上只纳一种税,是方便了。但是那些用盐得到暴利的商人,这部分增值税根本没收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啊!他们的增值税可不知道有多少呢!他们的税最后还是老百姓来承担吧,百姓还得买高价盐啊! 一直比较沉默的朱棢这时候感慨道:“果然是黄宗羲定律啊。” 【那是后来的事。 如上所说,每个灶户在一开始需要向国家用实体盐进行纳税。然后盐课司负责收集这些盐,再在商人用盐引来支取时,交付给他们。 那,多出来的盐呢? 那些灶户生产了,但是在税额以外的盐会怎么处理呢? br /> 明朝人把正经缴税的盐成为“正盐”,剩下乱七八糟的统称“余盐”。 “余盐”问题,就是困扰明清两代的私盐最大的源头,每个明清皇帝都在想如何处理这些盐。他们非常担心商人和百姓私联,私自买卖那些多出来的“余盐”。】 这时候,光幕上又突然闪出了张图。还是那张他们看过的嘉靖视频。嘉靖在那边狂舞着: 都是朕的盐! 在场的太/祖和成祖,都深深受不了了。他们感觉自己被内涵了。 朱棣酸溜溜: “那是因为咱们没本事!只能插足灶户和商户这一层,要像你们兔朝一般插足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