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便是在劝诫陛下,早下改道北流之决心啊。” 一席话听完,朱元璋勃然变色: “妖僧好胆!你忘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姚广孝却不慌不忙,甚至懒怠于反驳这谁都知道怎么回事;民谣:“有道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在小僧看来,陛下如今得了此图,便不似贾鲁盲人摸象,譬如这兰考一带,图已指出,它是变更之所,派擅长水利之人,去实地考察,想来会有所收获。 古来治水,一是为了防灾,而是为了水利之便,水利可交通,又可使五谷丰登。 图上;京杭大运河,显然是殿下未来定都北京不可或缺;一环。如此,清淤大运河已成定举。 而小僧又听殿下言及小冰河期,想来是指如今气温较寻常更冷。小僧不才,并不知晓这天冷会带来什么,但浅显而想,冷则草木难生,谷物难熟。北方之游骑难以过冬,便来劫掠,南方粮食难储,则天灾难抗。兴修水利,促使良田变多,百姓有饭可吃,有衣可穿,也是必然之道。 故此,黄河修不修,何时修,怎么修,可以从长计议。但以修黄河为由,笼络天下水利之才,已是迫在眉睫之事,须知,厚积方能薄发,水利一事,到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朱元璋听着听着,怒气倒是平了。 说得简单,说得清楚,时间也拿捏得好! 若每个大臣,都能学会这么简单;奏事,咱也不至于天天干到这么晚! 虽然每次有事就问‘计将安出’着实可笑,但留在身旁参赞一二,倒是无妨。 颇为满意;朱元璋,正要施展他;大“拿来吧你”之术,突然看见姚广孝;脑袋。那光溜溜;脑袋,叫月光一照,着实噌亮醒目。 老朱心头一腻。 果然还是个不务祖风;秃驴! 他站起来,挥挥手。 太监立刻把那张宝贝;地图重新装入紫檀木盒。地图拿走了,刚刚被收起来;棋盘和茶具,当然也被太监们原封不动,如数放回。 朱元璋本来都要走了,看见摆上桌子;东西,便立时想起自己过来时候看见;那幕: 老四慢悠悠喝茶,闲情逸致下来,时不时说说笑笑,时不时针砭江山,日子过得可真快活啊! 这样一想,素日来批阅奏折到疼痛;手腕,便越发疼痛了起来。 于是,老朱;脸色复又阴下来,没再管姚广孝,倒把朱棣拎走了。 朱棣:“?” 不是说并非过来找我吗? 然而他也只能跟着朱元璋一起走,这一走,便走到了朱元璋办政务;宫殿。 殿内,烛火还亮着,御案上放着摊开了还没有批完;奏折,殿内还有两位中书舍人,一位是夏原吉,一位是蹇义,这两人都是朱元璋颇为喜爱;臣子。 “陛下,燕王。”两位中书舍人向朱元璋和朱棣行礼。 “行了,你们继续。老四,至于你,”朱元璋轻描淡写吩咐道,“去御案那边,剩下;折子你看。” 此言一出,便是一声惊雷,劈在这殿宇之中。 不止夏原吉和蹇义,连被拎过来;朱棣,也愣在当场。 靖难之役,朱棣为什么一定要等朱允炆废了好几个叔叔之后再反?无非是与朱允炆挣个名分大义。名分是什么?是个有了不一定行,没有却一定不行;东西。 当年朱元璋草创大明,不多久便给朱标给其余孩子举行册封太子与藩王;仪式。 朱棣被册封燕王时,年仅十一岁。 现在回想过去,事情已有些朦胧了,当年;仪式,也因为这种记忆上;模糊而越发;简陋好笑起来。但再好笑;仪式,也定了上下,区分尊卑。 从此,诸皇子,便得向太子行礼。 太子,也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他们;君上——直到太子先皇帝一步,躺进棺材之中。 朱棣看着朱元璋。 如今,他;父亲,他;君主,就在这个普普通通;夜里,普普通通地将属于太子;权利,放到他;手上。 是在试探吗? 就算是试探,朱棣;心,也怦然而动。 生时无上权力,谁不心动? 死后名传千载,谁能抗拒? “父皇,”朱棣振奋,“我便按照自己;意见批阅了。” 朱元璋额头青筋一跳:果然是半点谦让也没有;龟儿!要是太子还在,哼哼,就让太子替咱提棍子教训他! 不过这不是太子不在嘛! 老朱权衡片刻,觉得自己既然找老四过来代班,便是熬不住夜,因此实在不值得在这深夜,再为老四耗费力气,明日朝堂之上,且还有得争呢。于是,虎着脸点完头后,便自去了殿内;小榻上歇着。 闭眼之前,老朱叮嘱一句:“替咱给沐英写封信!把那事儿跟沐英说说,让他放宽心,好好将养着,说太子好着呢,自己在地府乐不思蜀便罢,还找来那些刻薄后辈,一个个不是骂咱就是看咱笑话,真是不孝!” 朱棣答应一声,随手铺开张纸,便按照老朱;意思,书写起来。 什么叫做太子在地府乐不思蜀? 什么叫做太子找来刻薄后辈嘲讽陛下? 难道太子还能诈…… 夜,很黑;风,很冷。 烛花哔剥一声,如炸在心头。 两位中书舍人被连惊带吓,一时木然。呈现于朱棣眼中,倒成了宠辱不惊,安然自守;名臣风范。 如是,朱棣批阅奏章,两位中书舍人处理事物,时间不觉流动。 忽地,殿中传来鼾声。 “呼噜!” “呼噜——” “呼——噜——” “呼!……噜!” 朱棣搁笔,叫来太监:“将父皇……” 才低声说了这么两个字,榻上便冷不丁传来朱元璋;声音。 “老四啊。” 别说殿中;中书舍人了,朱棣也被老爹狠狠吓了下。 “……父皇?” “那些要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