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第八十九章 三太子,这一毛一样啊(端午安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九章 三太子,这一毛一样啊(端午安康)(1 / 2)

几百斤的小炮,以及强弓的射程,差不多也就是这样。但有一点,抛石机能扔出五六个几斤重的火油石弹泥弹,火力密度占据上风。  最关键的武器,自然还是火箭炮。这是明军的撒手锏,也是黄立最有信心的制胜武器。  又与皖国公、临国公商谈了一会儿,黄立便送走两位国公,把许大银召来,重新安排了工作。  重型火箭有两百多枝就够了,按照目前的制造速度,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黄立要许大银把工匠分成两拔,同时进行小型火箭炮的生产制造。  同时,他还设计了简易的发射架,类似于后世的联装火箭炮,一次能装填八枝或十二枝,这是为两种大小的船只装载使用。  “数百枝火箭炮齐射,如同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倾泻,声似雷鸣虎啸,光是排山倒海之势,就足以令清军胆寒心颤吧?”  黄立看着许大银离去的背影,微抿起嘴角,露出几丝坏笑,似乎看到了清军水师被打得崩溃,狼狈逃窜的景象。  不光是水战,以后火箭炮还要用到陆战。黄立记得,在八里庄大战中,英国佬好象就是用火箭的密集发射,打败了僧格林沁的骑兵冲锋。  准头不够数量凑,相比较于铸造火炮的难度,火箭应该属于比较容易制造的一种武器。  ………………  施州卫(恩施)东,戎角村。  戎角村四面绝壁,唯有一径可上。因其险要,荆国公王光兴便将大本营驻扎于此。  其时,王光兴所部还有八千多将士,上万的家属,在十三家当中,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但荆国公王光兴与顺军出身的国公国侯,却有着极大的隔阂和嫌隙。连互相的经常性联络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联合作战了。  说到荆国公王公兴,虽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统的明军,但他最早也是农民起义军出身,虽然不是李自成所部的。  王光兴起初随其兄王光昌于明末起义,崇祯十五年投降于熊文灿。后随郧抚王梦尹守襄阳,屡战有功。  襄阳城陷落后,王氏兄弟与荆西道徐启元死守郧阳,李自成数次围攻都未攻下。  王光兴曾先后在房县、巴东屯守过,随着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等部的到来,他与各家不能和睦相处,并有过冲突,便率部入施州卫。  屯驻施州卫的王光兴所部,形同于独立状态,与顺军出身的各部明军很少往来。  就是在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文安之联合各部攻打重庆时,他亦没有出兵助战。  这可能也与王部所屯驻的地方有关,在长江南岸的恩施和建始地区,离长江较远,不能借助水路之便。  正是因为此种种原因,当刘体纯所派的信使秘密前来,通报夷陵大捷的消息时,荆国公王光兴的反应是惊愕的,是难以置信的。  王光兴充满沧桑风尘的方脸上神情变幻,浓眉耸动,但还是起身见礼,强笑道:“潘公公一路辛苦,快快请坐。”  刘体纯派来的信使乃是永历朝委任的监军太监潘应龙,这可能也是各方都能接受,不敢无礼相待的人选。  “杂家可是有数年未见国公之面了。”潘应龙还礼,笑着说道:“今日得见,国公风采依旧啊!”  王光兴打了个哈哈,请驻在建始,亲自送潘应龙前来的湖广巡抚蒋尚膺也落座。  尽管蒋尚膺已经派快马向王光兴通报了大概的情况,潘应龙还是把书信呈上。  王光兴看过书信,脸上现出惊容,沉吟了半晌,才开口问道:“潘公公,您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耳闻?”  潘应龙本是面白无须,为了潜行方便,脸上也不知抹了什么易容物,显得黝黑发亮,还粘着假胡子。  听到王光兴置疑,老太监的脸上闪过不悦之色,淡淡地说道:“这般天大的事情,杂家岂能道听途说?那皇家信物,那三太子的秘使,杂家自然是亲眼验看,反复观察,才得出肯定的结论。”  王光兴赶忙陪笑道:“潘公公不必动怒,是本公言语不当,请原谅则個。”  蒋尚膺在旁笑着插话,缓解着气氛,“正因为是天大的事情,国公谨慎小心,也是应当。潘公公,自是不会怪罪的。”  潘应龙脸色稍霁,语气也缓和了不少,说道:“杂家对荆国公也不隐瞒,诸位国公都怀疑黄先生就是三太子,只是他不承认,只好称秘使,这也是权宜之计。”  王光兴瞪大了眼睛,望向蒋尚膺,却见这位崇祯丙子科的举人正端起茶杯喝茶,象是有意避开他的目光。  潘应龙继续说道:“杂家看着也象。亲临战阵,甘冒矢石,颇有烈皇的英武之风。”  崇祯英武?嗯,也算是吧,自挂东南枝,君王死社稷。  “如今的形势,又碍于诸位国公的出身,黄先生不愿暴露身份,倒也在情理之中。”潘应龙有些惋惜地叹了口气,“且待日后,再让他改变心意吧!”  荆国公王光兴连连点头,却有些象是下意识的回应。这实在是个惊人的消息,他得好好消化消化。  蒋尚膺抬头看了王光兴一眼,笑着对潘应龙说道:“不知黄先生身材相貌如何?潘公公可否详述一二。”  潘应龙呵呵一笑,说道:“黄先生身材高大,皮肤白净,眼睛炯炯有神、神采飞扬,声音朗朗,洪亮清晰……”  蒋尚膺眼中闪光,捋着花白胡须的手在微微颤抖。  虽然他只是个举人,没见过崇祯皇帝,可他读过江左三大家之一吴梅村的文章。  而作为崇祯朝的翰林院编修,吴梅村不仅见过崇祯,还留下了对崇祯相貌的详细描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