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启明1626> 第六十一章 利弊相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一章 利弊相生(1 / 3)

顾秉谦愕然一瞬,随即答道,“臣以为,皇上理应会同大小九卿及科道齐集中府面议,另择一二风力科臣前往关外视师。”  朱由校微微一笑,顾秉谦的回答恰在他的意料之内。  自孙承宗去职之后,辽东彻底成了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像顾秉谦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如何会撂下好好的首辅位置不坐,跑到辽东去当一个毫无前途的监军呢?  袁崇焕以及他身边的满桂、祖大寿都是孙承宗亲自选拔出来的将才,倘或日后打赢了仗,功劳也是算在袁崇焕身上,想摘桃子还真没那么容易摘。  而若是打输了呢,这监军却是头一个难辞其咎的,换言之,眼下辽东监军这个职位,本身就是有功不一定有赏,有过则一定当罚。  除了沽名博位的科臣,正经外臣愿意去的还真不多。  但即便如此,外廷在反对内臣镇辽这一议题上仍然出奇得团结。  毕竟外臣之间再如何斗争,他们都不希望让军队的监察权落到内廷手里。  尤其是关宁军这种单靠军饷就能吃净朝廷财政的要塞边军。  “王体乾。”  皇帝一扬手臂,摆出一副早有准备的架势,“将王之臣关于关宁军赏银分发详细名目的奏疏念一念罢。”  王体乾轻咳一声,拿出前日就批复完毕的奏疏,朗声念道,“辽东督师王之臣复具陈兵马多寡互异之故,册原额官兵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三十三员名,枢辅孙承宗简汰一万七千四百三十员名,实在官兵一十一万三千三员名,此实数也……”  朱由校开口打断道,“听清楚了吗?孙承宗去年报上来的那十一万关宁军士兵是实数,高第报上来的那五万八千人才是假的。”  “但先前那些科道言官却因高第之故,纷纷疏论孙承宗糜费金钱,当关碌碌无一奇策,弄得袁崇焕刚报了捷就要忙着跟朕议裁兵。”  皇帝一面说,一面夺过王体乾手中的奏疏,掼在四位阁臣面前,“所以后来袁崇焕跟朕请银四十五万,朕是真还不了口啊。”  “所谓内臣掣肘,朕尚且可以自禁中约束,而科臣沽名烦聒,大乖宪体,朕又如何止其乱政乎?这回朕要是没派内臣去辽东,那孙承宗岂非徒担一虚耗兵饷之恶名?”  “这凡事,兴一利,则必生一弊,利弊相生,无非是看如何取舍罢了,如今辽左沦没八载,文武将吏几番更任,恢复无期,内臣出镇清查,本是万不得已。”  “朕屡旨甚明,并无掣肘,卿等大臣体国,宜各出长策,仰佐朝廷宵旰之忧,如何反倒扶同阻挠?朕言尽于此,倘或卿等仍不愿改票,朕便不得不再行天启四年会推晋抚时的分票之事了。”  朱由校抬出孙承宗是有缘故的,众所周知,孙承宗在职时最大的政敌就是魏忠贤。  而现在内臣一去辽东,孙承宗虚兵冒饷的罪名反倒一下给澄清了,足可见这内臣监军的公正性是远远胜过科道言官的。  皇帝既不是偏听偏信的昏君,也不是内廷的傀儡,像晚唐那种宦官因掌握兵权而开始有恃无恐地干政,最后连天子也任其摆布的局面,在大明是绝不会出现的。  冯铨抬眼看向端坐于案后的朱由校,竟率先开口道,“臣愿行分票故事,只是臣观近日塘报,见‘奴酋有待四月草青之时,再去攻城’等语。”  “臣以为,宁远与镇道诸臣宜图善后之策,因念宁远之守,实为孤注,必须在在设防,前有埋伏,后有应援,左右有犄角,而后贼进不敢攻,退无所掠。”  “臣相度形势,宁远以西,中右、中后、前屯俱应选将分兵,无事训练,有警应援,其城或有未修者,或有修而未完者,先修紧要,其馀以次渐及,即将难民填实各城堡,分发芜田,给以牛具籽种,尽力布种,秋成量征其租,以佐军储。”  “袁崇焕既已加衔,即当实授辽抚,给以令旗、令牌、关防,使关内关外兵马悉听调度,毛文龙僻居海岛,人颇疑其无实,今登抚隔海既难遥制,若另以文臣监督,又恐势不相能查。”  “毛帅原出罪臣王化贞门下,尝上疏愿为王化贞赎罪,皇上不如暂缓王化贞一死,出令戴罪监其军,浮海办贼,限以三年,成则论功,不成则原案具存,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朱由校一愣,不知道冯铨这是唱的哪一出,赶忙用意念呼唤启明,「冯铨为什么要给袁崇焕请官?又为什么要提议派王化贞去东江镇戴罪监军?」  「这事儿跟东江镇有什么关系?我刚才从头到尾可是一个字都没有提到毛文龙罢?冯铨攀扯毛文龙作什么?」  启明揪了揪丸子头上的绑带,道,「宿主,对于冯铨的提议,你须得谨慎考虑后再作回复,他显然是与魏忠贤有过私下沟通的。」  「历史上毛文龙曾屡次请求内臣驻守登莱督发粮饷,而东江镇的军饷,本来就不似关宁军全部依靠朝廷拨发,也根本不需要监军,因此毛文龙此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结交阉党,试图让魏忠贤从内廷应援,力阻朝中移镇东江之议。」  「明熹宗厌恶王化贞,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这是朝野皆知之事,冯铨提出要让王化贞戴罪监军,就是笃定你不会答应这个请求。」  「他是希望你像往关宁军遣派内臣一样,也给东江镇派两个镇守太监,袁崇焕不会投靠魏忠贤,是因为孙承宗余威尚存,而王化贞身陷囹圄,怎么救也救不出来了。」  「一旦东江镇有了镇守太监,毛文龙便会自动自觉地向阉党靠拢,历史上的东江镇就有这么一种现象,即宦官与毛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