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有条著名的热闹街巷,因往来多是胡商,被百姓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驼铃巷”。
此时已是辰时中,街巷里人群熙攘,嘈杂喧嚣。偶有一串半大的孩子打闹着跑过,撞到了路边支起的胡麻饼摊子,被双手油亮的摊主抄起擀面杖吼上几句,又嘻笑着跑远,淹没在迎头而来的驼队里。
驼铃声叮叮当当地走远,路边一大一小两个姑娘才将挥着尘土的手放了下来。
叶知秋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看着同样灰头土脸的小姑娘,不禁笑了一声,“小雀儿,还觉得那骆驼好玩吗?”
小雀儿不过五六岁,圆头圆脑十分可爱,听她这话,一张小脸垮了下来,嘴撅得有丈二高,“不好玩,一点都不好玩,臭死了。”
叶知秋被她逗笑,伸手扯了扯她扎着的两个小辫儿,“那你还想要那些胡商的琉璃珠子吗?”
提起心心念念的琉璃珠子,小雀儿一时答不上来了,皱着眉眼思考了许久。
叶知秋趁势又说道:“我听说呀,那些珠子之所以那么好看,是因为都被这些骆驼放在嘴里嚼过,才会那般晶莹剔透的。你想想,方才那些骆驼从你跟前走过你都受不了,那些珠子……”
果然,小雀儿听完脸皱得更厉害了,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不要了,不要了,太脏了。”
“就是,太脏了。”叶知秋也皱着脸附和她,伸手拍了拍她的头顶。
“日头高了,娘子进屋里来吧,别中了暑气。”身后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小雀儿转身一面喊着“爷爷”,一面跑过去抱住了他的腿,嘴里还嘟嘟囔囔地抱怨着方才的骆驼。
老人约莫花甲之年,身形略瘦弱,但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透着慈祥。低头看着腿边的小孙女,和蔼地摸了摸她的小脸。
叶知秋走过去,笑说:“范老伯,事情我可解决了,这下总能教我折纸了吧?”
范老伯看着她也笑起来,“娘子还真是执着,看来今日我这传家的本领是要被娘子学去了。”
叶知秋知道他这是答应了,也不再与他客气,抬脚走进了屋里。
驼铃巷汇聚着不少南来北往的客商,人多了,售卖的东西也就多了起来。这里除了那些胡商从关外带来的新奇玩意,还藏着许多京城里的好东西,而这范记元宝铺就是其一。
叶知秋说起来也算是这里的“常客”,自父母去世后,每年的香烛纸钱她都会来这里采买,几年下来,也就和这老板熟识了。
这间铺子的老板是范家父子,因在城外还有田产,是以白日里都是范老伯带着小孙女在照看。范老伯年事已高,腿脚也不太方便,又带着小雀儿这个孩子,实在不容易,所以叶知秋有空闲时便过来对这祖孙二人照看一二。
范家父子开这元宝铺也是因为有着一手传家的本领——纸扎。范家父子做的纸扎栩栩如生,精美无比,叶知秋早就眼馋这手技艺了,也是磨了范老伯许久才在今日有了机会。
虽说卖的是逝者所用之物,但店铺里却是干净明亮,乍一眼看过去与寻常铺子也没什么区别。四周的架子上摆着各色纸扎,纸人、纸马、门楼、宅院,造型各异,颜色不一,精美异常。
叶知秋一个个看过去,停在一棵摇钱树旁细细端详。
范老伯一面拿湿帕子给小雀儿擦了擦脸,一面朝她笑道:“我这铺子别人向来都是避着走的,也就是娘子,不仅不怕,还馋上我这把手艺了。”
叶知秋伸手拨着树上的铜钱叶子,闻言回头笑道,“那是他们不懂,这元宝铺里有小雀儿这么可爱的小姑娘,怎么会是什么可怕之地呢。对吧,小雀儿?”
小雀儿听她夸自己,立马欢欣鼓舞地跑过来将小脸贴在了叶知秋的胳膊上,“我们家的店不可怕,爷爷和爹爹折的纸可漂亮了,姐姐也要学吗?”
“对啊,等我学会了,给你折只小雀儿怎么样?”叶知秋捏了捏她的脸蛋,笑道。
“好!”小雀儿欢快地应下,拉着叶知秋坐到了一边的桌前。
范老伯看着两人打闹,转身从柜台里拿了些纸过来,“娘子既想学那便要认真学,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叶知秋早已迫不及待,闻言认真点了点头,“我明白。”
范老伯坐在了桌边,捻了一张纸出来,一面在桌上摊平折起来,一面说道:“折纸这项手艺活,多是小儿用来消遣解闷 ,确实难登大雅之堂。不过在这为逝者祭奠一事上,折纸可就大有用处。”
“人生一世,不谓乎生老病死。但已故者早登极乐,留给生者的往往是数不尽的痛苦,也就只有这些纸扎,能让生者聊表慰藉。在世时没有的、享受不到的,就做几个纸扎给烧到那边,让他们在那边能过得好些,也算是全了活着的人一点心意。”
“所以,娘子若只是想学这手艺,那学来也不过是给自己折些花鸟来玩,但若是想让这薄薄一张纸有了灵性,就得带上感情。你要想着,它是能寄托你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