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三国之周氏天子> 第二十四章洛阳扬名(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四章洛阳扬名(上)(1 / 2)

在甄家好吃好喝的扶持下,周毅的求学之路前所未有的安逸,也适应了富家子弟的待遇。  就比如说在早些时候,周毅也是不习惯接受比他还小一点的丫鬟伺候的,不过后来他发现自己表现出来的这种关于“人权”态度会遭到别人异样的看法,于是周毅很快就改掉了,坦然的接受了这种封建公子哥的生活,只觉“甚香”。  广平一边,温恕看了周毅留下的白纸,大笑三声随后升堂审查,一天时间就审的清清楚楚,冀州顿时一震,诸郡皆开始收敛起来。  原本一介郡守犯法,本来跟中央没甚关系的,刺史自己便有他一套的运转体系,朝廷只需要接收州郡的槛车,或是贬职或是流放,按照法律处理便是。  不过眼下便又是发生了更加复杂的政治纠缠,众所周知,如今这大汉朝廷分为了两股势力,一边是士族,一边是宦官。  士族拼了命的想要击倒宦官,解除党锢,重新夺回属于他们士大夫的权利,而宦官则是害怕被皇帝抛弃,拼了命的抓住手中的权利,不肯松手。  两股势力争的就是一口劲,各自咬着自己的地盘不肯松手,太监身体残缺,多为阴狠毒辣之辈,加上自身靠近皇上的优势,数十年来士人在其身上屡屡吃瘪,便是窦武陈蕃之辈也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因此不乏有些大臣暗中与宦官交好,以此保全自身性命。  而如今的司隶校尉段颎,正是这部分人中的一位。  这段颎早年也是整个大汉国响当当的人物,辗转征战十数年,杀的东羌丢盔弃甲。  后世礼仪使颜真卿还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新丰侯段颎”。  而如今,这段颎便是有着更加凉爽的称谓,因为战功卓著,故与皇甫规、张奂并称“凉州三明”。  在建宁三年春天的时候,段颎打了胜仗,带着步兵加骑兵共五万多人回到洛阳,这场战斗中,段颎劫掠汗血马千匹,俘虏万余人,威震京师。  也就是这时候,刘宏派大鸿胪持节在几里之外迎接慰劳,同时任命段颎为侍中,让段颎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按说这人如此勇猛,为何会投了没有卵子的阉人呢?  这就不得不谈到大汉朝的鄙视链了。  段颎得势之后又陆续升迁,但是不久之后,有个盗贼挖掘了冯贵人的墓冢,而这时候的段颎正好担任着河南尹的职位。  就因为这点事,段颎被降为谏议大夫。  而且,段颎被贬了一个月之后,愣是没有人给他说情。  归根究底,这段颎终究不是士族圈子中的,放在袁槐杨赐这些人眼中难免落个边郡武夫的标签,段颎见状,心都凉了。  许是看到了张奂的下场,亦或许是这位凉州三明真的老了,这段颎竟然向大太监曹节服了软。  于是,他就一跃成了大汉朝的司隶校尉。  此事之后,为了感谢宦官,段颎又与中常侍王甫等结为党羽,冤杀了中常侍郑飒、董腾等人,献了投名状。  段颎因此增邑四千户,加上从前的共一万四千户,权势滔天。  但这一幕落在士族眼中就是深表痛恶、狼狈为奸,纷纷在暗中指责段颎,说是早就预料这边郡武夫不可持,如今果然言中!  也丝毫不提先是自己这边不接受人家的事情。  直到前些年的陈元礼事件,这段颎逮捕太学生数千人,这才彻底成为了跟士族对立的两面,也成为了宦官的一位强力盟友。  而如今的士族风气,基本上都是有着普遍的共识的,那就是诛宦!  便是如今的士族小辈,例如袁绍,就是凭借这一态度,加上身世显赫,才成为了新一代士族圈子中的楷模级人物。  魏平事刚一传到洛阳,还未等段颎发作,立刻便有尚书台、御史大夫等高官连续十数封奏折过来弹劾魏平,顺带添上了这魏平的恩主段颎。  事情被太监传到段颎耳中后,他倒也是果断,直接上表皇帝请辞司隶校尉一职,让这些士人猝不及防,仿佛一拳打到了棉花上。  事情自然没有这么简单,这边刘宏刚想要满足这段颎的请辞,好让这些大臣安生一些,但是这时候大太监王甫又说,这段纪明为人正直勇敢,对皇上您忠心耿耿,立功无数,如今因为别人三言两语就罢免他司隶校尉的官职,不免令人寒心。  不如让他卸掉司隶校尉的要职,改任太尉吧!  帝曰,可  诏书一发,属实给一众士大夫整的恶心至极,但他们又不能议论皇上,只能在背后更加愤恨的斥责这群宦官蒙蔽圣听,必不得好死之类。  总之,这波非但没有把段颎这个宦官的大狗腿搬倒,反而让他升官了。看来在皇帝心里,比起这些士人,还是这些太监更单纯一点,更好使也更值得信任。  刘宏自为帝后大致都是这个态度,也难怪被后来的士大夫谥了个“灵”的恶号。  这两天的朝廷争执多为这一系列的党政,中间还夹杂了太监的攻击,最终的结局就是段颎代替告病的李咸成了太尉,尚书台多了几个被罢免的郎官。  至于那魏平?根本没人提他,此时的他已经被关到了槛车之中,压赴洛阳,或许会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交州。  但是,如今大汉年年灾荒,而每次灾荒都得天下大赦,这魏平只要稍微打点,可能还没过长江就能掉头回家,做一个富家翁。  半日之后,士族之间,以年青人为代表,再次开始了以批判宦官,歌颂士大夫为主的清议运动。  而这时,许多人忽然意识到,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