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凛知二姑姑一路挂怀着黛玉大妹妹, 终于来了信,必然急着看,忙笑:“二姑姑只管看信, 不必顾及我。”又怕他在这里,二姑姑有不:“我先回去了,过会再来?” 姜宁一手接了信,一手拦住李世凛:“来来去去不嫌费事?这有什么, 你略我一刻。”三两下拆了信。 黛玉的字已经得有模有样了。 她开头先, 这封信是她到荣国府后半个月的。 因年近了, 她原怕送信的人难行, 只能在路上过年,不大妥当,本想年后再让送。可若年后再送,信到兰州就该三月了, 又恐父母妹妹焦心,厚赏了赵丰二人, 令即刻出发。 她不常出二门,不大知二门外的事, 若赵丰二人身上染上了浮奢习性, 还劳父母多加训诫管教。 开头第一页乎没有提及黛玉在贾家的生活, 却迅速安抚了姜宁焦虑担忧的心情,又让她多添一重叹息。 黛玉长大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她开头还能这一大段闲话,显然她信前在贾家的半个月, 没有难到让她迫切想离开的程度, 但也确实让她思考了很多。 她观察到了贾家“浮奢”的风气,怕林家的人在贾家变了性情。她请父母管教赵丰二人, 其实也是为他们的将来着想。若他们真了贾家人行事,回到林家必然会不适应。 黛玉的聪慧敏感是天生,可孩子的机敏、谨慎周全,都是身边环境逼她们长起来的。 从姑苏到济南,见到林如海贾敏,好像让孩子们一瞬间都明白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长大了好岁。而在济南的别,让绯玉话少了许多,又让黛玉感受到了什么? 姜宁继续往下看。 黛玉用旁观视角了她到荣国府的第一日。 外祖母、两位舅母、两位嫂子三位姊妹都齐聚荣庆堂迎接了她。 外祖母说了什么,两位舅母说了什么,嫂子们姊妹们说了什么。贾宝玉给她取字,她站起来反驳,外祖母如何处置;贾宝玉摔玉,外祖母如何安慰他;她暂住在哪里;外祖母给了她丫头。 这些或让人生气,或让人心堵,或让人觉得“还算贾家不太失礼”的事,她都一一用平静的语言下了。 信中,黛玉对贾宝玉的称呼一律是“宝二哥”。但姜宁看到一半,气得自动转化“贾宝玉”了。 而在所有事里,让姜宁反复看了多遍的,不是王夫人看似慈爱怀,实为警告黛玉,让她离贾宝玉远,“不要沾惹”;不是黛玉反驳贾宝玉取的字;也不是贾宝玉摔玉。 是黛玉“初见宝二哥,竟觉得似在哪里见过,十眼熟”。 贾宝玉也还是说出了原著里的名台词:“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姜宁都不太记得原话了,可一看到就知:没错,就是这句。 正是因为对原著的印象很模糊了,所以黛玉离开前,姜宁没有提示过她到贾家都会遇到什么事。万一提示错了就更不好了。她只叮嘱了盛月,若一些事旁人不好说话,请她见机开口,替黛玉推拒。不过,这次去贾家的黛玉显然也原著里不一样了,起码姜宁记得,贾宝玉给黛玉取的“字”,“颦颦”,在后面被许多人叫过。 黛玉严词拒绝了贾宝玉,那么“颦颦”二字,想来不会再有人不识趣总是提起。 两年前癞头尚到老宅找到她,说了许多谜语又莫名其妙走了后,姜宁知这个世界确实有神明鬼怪,而黛玉说不定真的是“绛珠仙子”转世,下凡是为“还泪”。 但尚在原著里说过什么,她真的记不清了,总归她遇到的这个尚说的话不一样。 尚度化黛玉出家失败,当夜又把她困在梦魇里,让她看到绯玉黛玉在贾家遭受的痛苦折磨,似乎目的在阻止黛玉去贾家。 可她挣脱梦魇后,到现在快两年整了,她林如海议定要送黛玉去荣国府,黛玉上路了,黛玉到了,尚都再没有出现过。 原著里黛玉的“还泪”,是爱上了贾宝玉,为他流了许多泪。 好像没人规定过,“还泪”一定要还爱情泪? 生气泪行不行? ……不行啊啊啊啊! 她都舍不得让黛玉掉眼泪,贾家人凭什么啊! 带着一肚子气,姜宁开始思考她去京城把黛玉接来,两人还能平安到达兰州的可行性。 约于零。 算了。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