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 原来处于真空状态的气泡内部,出现了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漏气”现象。 空气带着尘埃进入气泡,悬浮在气泡内。 原来晶亮的气泡,变得浑浊起来。 那种刺眼的“贼光”,逐步减弱。 进入雨季,干燥的空气被湿润,体积原本很细微,很轻的尘埃也被润湿。 悬浮的空气,再也无力承受尘埃的重量,它们坠落到气泡底部沉积下来。 于是,浑浊的气泡被生活尘埃“染”成黄色、赭红色、灰色或黑褐色。 这便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时候,气泡已经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阶段。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气泡顶部的破口逐步变大,成为一条线、再扩展为十字形,完成了气泡死亡的中级阶段。 以后,圆形小孔进一步变成大孔,最后成为一个圆形的坑,完成了气泡死亡的全过程。 在气泡死亡的过程中,刺眼的贼光完全消失,釉面变得温润、柔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化”和有了“包浆”。 观察分析这些古瓷死亡气泡的分布和变化,可以得到一些气泡死亡的基本规律。 年代越久远,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越密集; 年代越久远,死亡气泡顶部破裂出现“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的越多; 宋代以上的古瓷的死亡气泡,基本上已经破裂为一个圆形坑,坑内还沉积着很多生活垃圾。 但是这一件,却因为密封的太好,技术也很不错,它的釉层表面,这种破裂的圆形坑并不多。 有,不多,这正好表示出老化程度,而又没有大面积的破坏这件瓷器的美感。 要不然,瓷器表面变得坑坑洼洼,那么美的一层春水,不是就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