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臣还派人去寻找过“禹王碑”母石。 然而,无论如何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无奈之下,曹彦约只得把何致所献的“禹王碑”之拓片,镌刻在了岳麓山峰顶上,并用泥土封住。 岳麓山上的,依据何致拓本,翻刻的,流传下来的“禹王碑”,也不是现在我们见到的那些。 在这里,故事就变得有点离奇。 当年既然已经有人找到,那么接下来立即去找,为什么找不到了? 既然派人也没找到,所以,最终就惹人怀疑了。 搞不好,当时包括大臣--曹彦约在内,有不少人都认为何致,是从别处拓来了假的“禹王碑”,诓骗了曹彦约。 至于目的嘛,应该就是巴结大臣,以获得好处。 总体来说,对于岳麓山上所刻的,所谓的“禹王碑”的真伪,乃至身世,历来都是众说纷纭。 无论如何,何致所带回的这个“禹王碑”拓文,是真还是假,最终,这个拓文,还是被刻在了岳麓山。 刻完之后,还被封起来了。 而这一封,就是封了300余年。 直到明嘉靖癸己年,即1533年,才被一明朝官员搜得。 即被湖广提学副使--管大勋搜得,之后,管大勋把岳麓山上的“禹王碑”摹刻成碑,立在了衡阳石鼓书院。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禹王碑”才算是真正开创闻名于世。 明朝的朝野间也才算是真正看到了,号称是虞夏之书的“禹王碑”。 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有人将石鼓书院的“禹王碑”刻石,摹刻到南岳衡山之岣嵝峰上。 自此,原来的已经没有文字的“禹王碑”母石附近,才又出现了“禹王碑”及碑亭。 不管怎么样,在明朝发现岳麓山的“禹王碑”后,人们对于这个传说中的,最接近“禹王碑”母石的“禹王碑”,一直都是小心看护。 其中,最明显的便是,1935年修建了石亭护之。 为此,还有人在旁边,镌刻了“大观”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