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梦庚回到临清,最开心的人就是徐若琳了。 这女孩竟顾不得害羞,拉着左梦庚上看下看,就怕他少了什么零件。 “哎哟,不是和你说了嘛,就是一次武装旅行,什么事儿都没有。” 徐若琳也反应过来,是自己有些关心过度了。 “还不是……还不是听人家说,打仗很危险的。” 左梦庚哈哈大笑。 “这一次出征,我军一共就三个受伤的。你猜,是如何受伤的?” 徐若琳哪懂得军阵之道? “追敌的时候崴了脚。” 说起这事,左梦庚也忍俊不禁。 实在是新军和白莲教乱贼的差距太大了。 这一次回到临清,左梦庚还见到了一个人,那就是身体痊愈的耿如杞。 四、五十岁的年纪,身上带着浓浓的书卷气,清瘦隽永,儒雅随和。 “中恒,京畿之事,多亏你鼎力相救。否则的话,老夫……” 左梦庚没有居功。 “伯父何须见外,咱们同气连枝,理应守望互助。” 耿如杞也不是矫情的人,而且经过了前事,人一下子豁达起来。 “老夫已经见过李司马和东郊公,不想你这里群贤毕至,却比朝堂之上还要通透。怎么样,给老夫也安排点事做,如何?” 左梦庚大喜,没想到耿如杞竟然主动加入自己的阵营。 基层的官员他可以自己慢慢培养,但到了一定层次的行政办法,他也是一知半解。 本来有一个李邦华在培训了,但显然不够。 现在又来了一个做过巡抚的耿如杞,那真是如虎添翼。 左梦庚想了想,决定稳妥起见。 “伯父如果不弃的话,可否先帮孟暗先生做些官员培训?待伯父身体大好了,还要靠您掌控全局。另外太冲等人争执不休,时至今日也没有定论。有伯父指点一番,也好使大家达成共识。” 左梦庚的安排,还有另一个目的。 那就是改造李邦华、耿如杞这些旧官僚的思想。 最好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参与到思想大辩论当中来。 如今黄宗羲等人的辩论依旧没有结论,关于平等的范畴始终不能形成统一。除此之外,他们的辩论又开始扩大化,已经涉及到了君王的定位问题。 但这种辩论和争执又是必须的。 思想的统一过程必然是这样的。 总不能你张口一说什么理论,别人就痛痛快快接受。 孔夫子传道都屡经挫折呢。 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够受到影响,最终改变思想。 “各位,这次出征,我没有亲临一线,偶有闲暇,终于完成了《国富论》的最后部分。另外,这里还有内人编译的欧罗巴学者马基亚维利的著作《君主论》。我相信,这些远道而来的作品,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思想辩论大会,左梦庚一直都注重参与。 他是领袖,军也好,政也好,包括思想领域,都必须要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尤其是思想领域,只有他参与其中,才能把持好方向,不至于产生混乱。 除此之外,他还需要进行引导,发动大家的头脑风暴,使大家的思想是朝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产生倒退。 当众人开始讨论君主的定位时,左梦庚就知道时机已到,于是拿出了《国富论》的最终章,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 恰好徐若琳编译完了《君主论》,简直是给他的神助攻。 左梦庚拿出两部论述,立刻激发了大家的热情,纷纷带着文稿回去拼读、学习起来。 可以想见,下次的探讨会上,又会是一番热闹。 其实在传播这些思想的过程中,左梦庚一直都隐藏着深意。 那就是传输国家的概念。 这个时代的明人,其实是没有太确切的国家概念的。他们对世界的划分,是以王朝、民族为界限的。 很朴素,也很符合当下的环境。 但左梦庚深知,中华民族要想突破地域的限制,真正地融入这个世界,成为开拓者,那么更加完整的国家概念就必须深入人心。 表面看起来是论君主和讨论政权的收入,但衍生开来,可不就是国家的理念嘛。 这一次回师,虽然是因为和衡王府的冲突,但也凑巧,可以让新军重新整编。 军部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