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就是了。 一架火箭炮车十二枚火箭弹,摆上个几十辆,精度什么的就无所谓了。 “固定平衡翼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火箭弹出膛后,不用担心平衡翼弹不起来,导致炮弹乱飞。” 火箭弹的精度全靠平衡翼来掌握,但弹起式火箭弹因为工艺做不到精密,因此时而会发生火箭弹打出去了但是平衡翼没有展开的窘况。 然后火箭弹就开始乱窜,颇有阿三风采。 “不过弹起式火箭弹的一大好处就是,节省了发射筒的制造成本。” 因为平衡翼可以压缩到弹体内,因此发射筒不用刻意去设计,就是一个粗简的铁管子。 “用涂大叔的话来说,这玩意儿打完就扔,根本不心疼。” 而固定翼火箭弹的发射筒就不成了。 外表看,依旧是一根圆圆的铁管子。但是在内部,是加装了卡槽模块的。 只有这样,火箭弹才能稳定地安置在发射筒内,实现平稳发射。 因为加装了卡槽模块,又需要卡槽达到一定的精细标准,还要有足够的润滑度,因此制造成本直线上升。 这就是两款火箭弹的优劣。 兵工厂那边争论不休,各说各的好,左代也拿不定主意,干脆让各生产了一辆,拉来让左梦庚定夺。 “当然要用事实来说话嘛。” 左梦庚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让人拉着两款火箭炮去了靶场,实地检验。 先试验弹起式火箭弹。 炮兵打开木箱,取出火箭弹,开始一一装入发射筒内。 火箭弹整体长度为1.3米,装药情况下重量三十五公斤。 十二枚火箭弹装好,炮兵拿过来导火索。 导火索很粗大,前端又分为十二股细一些的导火索。尽头处则是一根指头长短的空心铁管。 导火索塞入铁管之中,被紧紧地箍住。 铁管的前端并非是平的,而是像针头一般有个尖角。 炮兵用尖角对准火箭弹的屁股,那里有一层厚厚的牛皮纸。但因为铁管有尖角,所以很容易插入其中。 导火索安装完毕,炮兵掏出一只打火机。 名副其实的打火机,和后世见到的那种煤油打火机一模一样。 金属外壳,上面带个盖子。 打开后,可以看到齿轮和浸了油的棉线,齿轮下方是燧石。 只需要用拇指搓动齿轮,燧石就会摩擦冒出火星,然后点燃棉线。 这东西只要知道原理,以这个时代的工艺做出来并不难,结果又成为了工业领域的新拳头产品。 光是新军就订购了一万多只,民间的接受度也很高。 毕竟比火折子好用太多了,而且可以重复使用,价钱又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