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女生耽美>雨打芭蕉> 打道回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打道回府(1 / 2)

一出好戏就此收场,没人知道我是幕后黑手,我们师徒三人也收拾行囊准备撤到大后方。这次出行不能说收获颇多,但给了我不少启发,我的脑子里有了些雏形,我在报告中建议:一,农村想要发展经济,首先得有知识做后盾,但问题是城市年轻人文化程度高,但都不愿去农村受苦,首先生活方式就是很大一个障碍,这点娇娇女便是最好的佐证,所以得鼓励农村年轻人走出去,也要请回来,给予农村教育上支持,科技上支持。如今乡村学校极度萎缩,多数乡村小学校舍被征用为鸡舍、鸭舍、甚至堆放农具的场所,即便有的乡村小学还在苟延残喘,村民们也想竭力保留学校,可缺少师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乡村小学一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身兼语数外体育音乐美术多门学科,且年龄普遍偏老龄化,他们没有离开的原因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对这个地方有了感情,所以才一直坚持了下来。一旦这些教师退休,学校将还是要面对没有老师来教的问题,孩子们只能送到邻村或者乡甚至更远的地方上学,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讲,不光是多了一份支出,甚至因为孩子太小,需要大人陪读,就意味着整个家庭还少了一份收入。农村家庭结构都比较单一,老人,小孩都是住在一起,父母不光要承担养老的责任,还要承担小孩教育费用,若母亲再一陪读,家庭所有的胆子就只能落在这个父亲头上,长期夫妻分居,也易引发家庭问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农村教育跟不上,国家花大笔经费在教育上,可是期间有多少部分是落实到农村教育建设上的?乡村教师本来工资就低于城里的老师,然后教学环境还不如人家,居住环境还不如人家,教育成果也不如人家,久而久之,便导致年轻教师不愿下乡,中年教师想方设法调到城里,老年教师无欲无求等着退休,乡村教学质量堪忧。国家想要加强农村建设,首先得发展农村教育,给予乡村教师多多补贴,留住原有的乡村教师,也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下乡去,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他们是愿意付出的。年轻人有活力,有想法,能给农村带来新气象,自然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尤其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年轻人,一旦他们回到农村,他们或许种地这方面不及老农民,但如今农村经济产业不能靠单一的种植业来发展,可以因地制宜,搞产业的多样化。这样即可避免同行业之间恶性竞争,也可和谐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但多数农民不愿呆在农村,情愿到城里做打工人,为什么,同样是买苦力,城里赚得要多,虽然在城里他们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但在金钱面前,他们只能折腰,不要期望他们是陶渊明,宁折不弯,所以春运大潮会一年比一年来得迅猛,一到过年,城里便成了空城,一过了年,农村便成了老人和小孩的世界,成年人都成了北漂,沪漂,城漂一族。想要发展农村经济,缺少人口,再好也是空谈。那么如何吸引年轻人返乡,为家乡经济发展出力,就得思考为什么城市如此吸引农村年轻人?城市里的人生活光鲜,街道干净,整洁,活得有尊严,这是人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农村年亲人想要快速融入城市的原因。若是在农村也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们又何必在城市边缘挣扎呢?在农村不光可以种地,还可以搞种植业,搞养殖业,搞旅游业,搞影视业,甚至可以搞跨界,但前提就是要把人吸引回来,做好新农村建设,让年轻人觉得住在农村,比住在城市还要舒服,到时恐怕不光农村年轻人,就是城市年轻人,也会往农村跑。三,中国农村依然还延续着三千年来的宗族制度,往往一个村都有一两个大姓,而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这大姓里主事的人说了算,久而久之,这些人明面上是村官,其实就是土皇帝,这种制度严重抑制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农民会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忙乎了一年,到头来还不如人家轻轻巧巧一个电话,便拿了大头去。如何防止村官成为人人憎恨又莫之奈何的土皇帝,便是我们下乡扶贫需要大力做的工作,多听取农民兄弟的心声,沉浸式体验农村生活,多了解农村现状,多多出现在农民朋友跟前,而不是走马观花得跟农民朋友握个手,打个招呼,问个好,吃顿饭便OK的。这样,即便村官想要做些什么大动作,也会有所顾忌,不敢乱来。

我知道我这些建议里头会戳痛某些市里领导的痛脚,但谁叫我是初生牛犊呢,一上来便来了计猛的,虽然我没有指名道姓,但总有些人会对号入座,觉得我话里有话。于是,我的这篇报告递上去之后便没了动静,后来娇娇女帮我去打听,回来便跟我说我太虎了,什么话都敢往报告里写。我说这算什么呀,我这还是留了些颜面给领导的,我若是学柳宗元,不得直截了当来一篇《捕蛇者说》,来一句“苛政猛于虎也”。我说我写的都是大实话,你也是去体验过农村生活的,知道我一点也没说瞎话,那村长一家在村子里横行霸道这么多年,大家意见那样大,为什么他能稳坐村长职位岿然不动,还不是官官相护。这次要不是你给捅出这个篓子,这个村长被撤了,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呢。我说我也不怕跟你兜底了,还记得我们住的林家吧,这家女主人都40多了,年轻那会儿受了刺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