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廉昭低下头应道:“诺。” 在曹叡看不到的地方,他的嘴角,泛起一抹轻松的笑意。 再想想朝中诸臣,皆是劝自己休养生息,不可妄动刀兵,曹叡也就熄了让其他大臣前来商议的心思。 只见他深思了一会,这才说道: “拟诏,辽东公孙渊阴怀二心,数与吴通,令幽州刺史王雄,领幽州诸军,从陆路,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诸军自海道讨之。” 大司马司马懿如今正在关中屯田,没有数年经营,怕是无力向西。 受蜀寇所逼,大魏现在的主要战略方向,在西而不东。 在没有解决陇右与凉州之前,大魏再难像先帝那般,举大军而攻江南。 蜀吴皆不可动,能动者,看来也只有辽东。 不然若是让辽东与孙吴联通,大魏四面皆敌矣! 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制人而不制于人。 “诺。” 得知曹叡欲陆海两道伐辽,魏国满朝大臣果然大加反对。 “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能制,是驱使为贼也。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 “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孝,不乏职贡,议者先之。” 意是辽东目前仍算是大魏之臣,不应当轻言讨伐。若是讨伐而不能制,而是驱使臣子变成贼子。 目前蜀吴才是当前大敌,须全力对付,只要能除此二敌,辽东自平。 “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倘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 就算是能一举攻克,取辽东之民不足益国,得辽东之财不足富国,但若是失利,则结怨辽东。 且辽东没有公开叛乱,陛下却公然讨伐之,则有失信天下之忧。 曹叡早就料到群臣的反应,他丝毫不为所动。 在当前根基不稳的情况下,要么在内分世家之地,用以收拢民心,强国之力。 要么对外略民广境,示武耀威,以立君威。 前者太难,且耗时太久,十年能见成效,已是幸运。 就算曹叡能等到那时,但蜀吴又怎么可能让他安心等下去? 那些世家,又怎么可能乖乖听话,把自己的土地让出去,分给黔首? 而后者虽说要困难一些,比起前者来,又要容易得多。 蜀吴不可轻动,难不成区区辽东之地,还动不得? 再说了,现在辽东与吴国相通,这还不算是反叛大魏,那什么才叫反叛? 也正是因为大魏连接大败,威信下降,所以给了辽东蠢蠢欲动的胆子。 若是不对辽东施以惩戒,以后谁还会把大魏放在眼里? 曹叡性急而烈,且魏乃是从汉帝手里接受禅让,自认为天下正统,又怎么可能伏低认小,为天下所笑? 所以自不可能像蜀国前些年那样,受吴所欺后,还要主动忍让。 太和六年,也就是建兴十年,八月,曹叡的诏令到达幽州刺史王雄的手里。 王雄接到诏令后,却是没有立刻行动,而是让派出帖子,去请一人前来。 “使君唤吾前来,可是有事?” 第二日,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进入刺史府,对着王雄行礼道。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离开了凉州的韩龙。 王雄一看到韩龙,脸上就堆起了笑容: “遣勇啊,快来快来,坐!” 亲自扶着韩龙上座,又让人送上茶水,王雄这才亲热地问道: “前两日才听到遣勇自塞外归来,如何?此行可是顺利?” 韩龙点头回答: “有劳使君挂念,尚算是顺利。” 燕赵多慷慨之士,黄巾之乱未起之前,河北名士多有折节与豪侠相交,甚至有蓄养游侠的风气。 虽说经过大乱之后,游侠儿已渐少见。 但这等风气却仍是犹存。 王雄身为幽州刺史,能折节与韩龙相交,也不算是奇怪。 “吾素知遣勇熟知塞外情况,此次请你过来,就是想问问,此时塞外胡人,可还安份?” “使君这些年来,对胡人抚以恩信,行安抚之策,胡人已少有入塞抢掠,又何来不安份之说?” 幽州前乌丸校尉田豫为免檀石槐之患,对塞外胡人多有打压。 常常对胡人挑拨离间,让他们自相仇视,互相攻杀。 而王雄认为蜀吴才是大敌,主张安抚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