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幸福感(2 / 5)

人们听到他谈这些会很开心,并认为自己认识了一个通事理的人。

这说明什么?活成一个大家都认为的,通事理的人吗?遵守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是的,这似乎成了生活的必须标配。

一旦有了规则,而有的人因为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开始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不完美的人。

所以啊!人们判断自己的标准不再是有梦想的那个自己,而是围绕在身边的成年人们的标准。

那这个标准是谁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最初传授者,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我们一生的导师——爸爸妈妈,那个劝主人公把画画丢一边的大人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有一个通病,他们自己有着许许多多的标准和要求,可不见得能达标,于是他们被称为——不完美的父母

有人说,每个人一生都有两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来自父母,第二次出生是来自自我成长。

第一次,我们不能自主,第二次我们却可以自行定制。

第二个方向:可选择的自我成长方式。

黛安娜在《做最好的自己》书中写到:想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而后改变内心;要赢得命运之神的尊重就必须要成为生命的勇士,直到将命运彻底改变。

很多人都会说:

“我一定要改变”

“这些习惯不好”

“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

可是当决策权到自己手上的时候,她们往往做不到言行一致。

我们可以清晰区分出这两种人:

第一种人常说:这个机会我早就看中了,只是没去做而已,我要是做了今天肯定不是这样子的!

第二种人:擅长抓住机会,并且积极面对挑战,如果成功了,他们会很高兴,如果不成,他们也不会难过,因为不管成于不成,他们拓宽了自己的可能性。

第一种人,他们的结局可能就是一生都没有太大的进步,如果跟他们聊天,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僵固的,他们常常会抱怨外界的不公,消极的面对社会的每一步的变更,更会放大各种不完美的事物。

而第二种人,他们却在不断掌握人生的成功,并且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识的伟大力量。

如果跟他们交谈,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总能在社会的变更中抓住新的机会,在他们的眼里,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也是不完美的,但却是可优化的。

这一切归功于他们成长式的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知道了不完美的自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不完美的父母,一个是后天思维模式的选择。

既然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需要寻找解决方案。

03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刻意彰显,也不刻意压抑。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方向,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父母。

需要明白,家庭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团体,每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又受时代背景、教育水平、成长环境、社会地位的影响。

一旦我们觉得父母不完美,那他们很有可能不是不爱你这个孩子,而是不会,甚至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我们得明白父母的过往已成事实,改变不了。既然如此,接纳不完美的他们是最友爱的方式!

只有先接纳了他们才能接纳由此而不完美的自己。

你可能这样想,接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首先,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了解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概念被普及后,父母的家庭地位由倍受尊敬,转变成了我们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但我们要承认,其实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我们想通过扮演无辜受害者的身份,来减轻生活承担者和决定者的负担。

我们在和父母的相处中,可以把父母当朋友,不用太交心,遇到不快就选择性失忆,不去期待,也冷却对他们期待的反馈。

我们需要放弃一个思想,那就是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思想。

适当的追求完美可以促使我们进步,过分的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因为达不到目标而备受打击,这对修炼成长型思维是有害处的。

放弃完美主义,就是要接受平庸,其实接受平庸并不代表放弃努力,而是放弃对自己的完美幻想,回归现实,脚踏实地。

现实生活并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柴米油盐酱醋的平凡。或许平凡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只是我们不愿承认罢了。

承认自己的平凡,是承认自己跟普通人一样需要面对生活的一切,也是接受自己要努力才有成就,也是接受自己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