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媛:“当然。”
姜娜媛答完,方才回味过来这番对话里的隐藏意味。
她把视线从电脑屏幕上挪开,缓缓抬头,看向在上铺的宋西。
没见着人,是脑袋再次闷进被窝里了。
姜娜媛开始自责。
宋西碎成玻璃渣渣的小心脏,却在几秒后,又被重新完整拼凑。
浮上心头的,是十四岁那年,她跟班上同学在影院挑他导演的片子,买了票。
不是第一次看他的电影,却是第一次带有自主意识地看他的电影。
她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父母带到德国。
因为自小在这长大的缘故,她并没有把这里当做异国他乡,感受到的那种异乡人才有的漂泊感也近乎为零。
但也因为自小,她的父母,外祖父母都在跟她强调她的国籍身份,有意无意在向她灌输身为一个中国人该如何如何的观念,她也从未忘过本。
她跟随父母,生活在德国首都柏林的一个偏远小镇上。
低廉的水电让那里聚集了很多制造厂,工业蓬勃发展,经济却没跟上,与外界的交通仅是够用,此处常住居民不多,多是工厂务工人员,因此娱乐场所也少,电影院更少。
在这样的地带,各类资源稀缺是常事。
电影院放映的大多是本国的片子,偶尔引进几部别国的,要么是卖爆了的美国好莱坞大片,要么是滞后性极强,在网上都能搜到资源的几个月前上映的片子。
那天,在电影院看到的,徐羡年的电影,就属于后者。
难得的亚洲人种,更难得的,还是中国人。
那天,宋西没有任何犹豫,拉着同伴就敲定了这部。
电影票付得是双份。
她用流利德语跟同伴说:“我请你看。”
一部犯罪动作电影,扫黑除恶的题材,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故事。
电影封面沉重黑暗,印上的演员不出名,也不眼熟,单听故事叙述,扑面而来的正义气息,更让当时两个,平常只爱情剧的小姑娘一坐进放映厅,就犯困。
看具体介绍,电影够长,近乎三小时。
同伴打哈欠,抹了一把放在两人中间的爆米花,打算在打瞌睡前,先把自己填饱。
宋西也同样摸了一把,焦糖的味道,可以提神。
只是,当放映厅的灯光再亮起来。
那一桶爆米花还是满满当当。
除去开场前,看广告喂进去的几颗,剩下就都没动过。
是两人太紧张剧情,忘了去吃。
厅里灯还未亮,片子一停,同伴就飞奔到外头,找厕所。
是电影一环扣一环,全程没有尿点。
甚至,在宋西和她分道扬镳之前,对方还将一沓欧元塞进她手里。
正好电影票价。
是拍得太好,连白嫖,都变得有负罪感。
回到家的宋西,也开始在网络世界搜索与之相关的。
电影早在三个月前就在国内上映。
在国庆档登陆,起初势头不好。
跟几部共同主题的爱国情怀片子撞上,有的早一个月就拉流量主演出来营销卖座,有的用几位老戏骨的噱头吊足观众胃口,有的因为是演员跨界导演的处女作品,早在开拍前,就吸引了无数注意。
唯独这部,什么也没有。
首日院线排片率垫底。
那时候的徐羡年,年仅二十三岁。
导演新人,无经验,第一部作品。
在那个圈子里,无人知晓,其实是比不被看好,更让人心灰意冷的事。
后者至少有关注,前者连这个至少都没有。
正是这部连关注都没有人关注的片子,在两日后,实现大逆转。
功底扎实的剧本,出人意外的情节,立体丰满的角色,唏嘘感慨的结局……这些所有,才成就了观众的口碑,网络的呼声。
排片率直线上升,票房亦水涨船高。
随着电影热度,饰演角色的那些演员也开始受到关注。
归结起来,皆是演技好,却不出名的。
网上关于此的说法是,当初电影拿到的投资太少,根本没有请大牌流量的预算。
拍摄取景大多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对所选演员的演技要求严苛,也是一部分原因。
不要说演员,其实最开始,连愿意接手的导演都没有。
很扎实的电影剧本,拍好容易,怕砸也容易,看重的是导演的叙述故事能力和镜头运用的功力。
剧本经手很多导演,有的摇头直接表示不好拍,有的找借口推脱不是其擅长的题材,有的客观摆现状,重重困难,称之,谁接,谁是冤种。
没人肯接,最后拿下它的是……
一个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