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动冲锋的话,对面的伪乾贼军是不可能有第二次开炮的机会的! 于是乎一个个都是大喊了起来:“不要怕,冲上去,贼军的散弹炮已经打过了,现在冲上去他们就开不了第二炮了!” 随着明军督标军官们的大喊,乐手们也是吹响了手中的号角,而且号角声是越来越密集,此时数千督标新军已经是浑然不顾阵型了,直接冲了上来,有长矛兵,有刀盾兵,也有火枪手,其中也不发跑到数十米外就停下来射箭的弓箭手! 枪声开始密集响起,面对如此密集的人群冲锋,救民军的火枪兵们根本就不用瞄准,朝着人群打出去就能够轻易取得命中! 一个接着一个正在冲锋中的明军士兵倒在地上! 然而火枪的射击,依旧是没有挡住这些明军的冲锋! 这些督标新军可不是那些地方练军,他们花费了马士英如此多的军费,自然是有其过人所处,士兵的综合素质乃至那些文官出身的将领的素质,都是要比那些地方练军强得多。 这一幕,让山顶上正在观看并指挥战事的程副业也是略微皱起了眉头! 这些督标新军来者不善啊! 单凭这股冲阵的阵势,就颇有几分自家大乾救民军的影子在里面,而如此也不难怪,谁让人家督标新军是完全照着大乾救民军编练的。 为了大明的前途,马士英可是一点脸面都不要,但凡是能够抄袭的地方,都是全部照着做了,甚至连大乾救民军的训练操典都是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份,然后结合督标新军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删改,最后搞出来了督标新军自身的训练操典。 尽管很多大乾救民军的东西是督标新军所无法学习的,比如说军官培养体系、士兵征召、分田制度,伙食管饱等等。 但是除去这些外,一些表面的东西督标新军却是基本学了个七七八八,装备、编制乃至到战术,然后到背后的训练方式,几乎是如出一辙,非要说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督标新军受限于经费,没有办法做到和大乾救民军那样天天训练,并且进行频繁的实弹训练。 然而马士英的督标新军,也有着自己独到的一些东西,比如他的士兵和军官体系也是相当的有意思。 督标新军的士兵招募以及训练乃至到最后的成军,基本上都是由某个将领独自负责,不会和大乾救民军那样分拆为几个部门,而这也就导致了督标新军的部队,比如某个千户所乃至某个卫,大多都是一个地方的人。 不仅仅士兵是同乡同县,即便是那些中低级军官们,实际上也是同乡同县的人,里头的很多中级军官,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士绅子弟,有一些更是有着秀才、举人功名的。 当然了,这些秀才、举人来从军,自然不是说投军当一个武将的,他们的目的依旧还是为了当文官,马士英可是举荐了一大批督标新军里的文官将领获得了县丞、县令、知州、甚至知府这些官职。 即便是中高级将领,也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而这些文官以及读书人出身的将领,又以同族、师生、同窗为纽带,形成了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 由此造成了督标新军里相当独特的文官将领体系! 此外,这些文官将领一般都是从家乡招募士兵,很多士兵乃至低级军官甚至都是这些文官将领们的同族,奴仆之流。 这种操作,极其类似于曾国藩的湘军,战斗力是真的很不错的。 而这种情况,也是督标新军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几支明军新军身上乃至在大乾救民军身上都是看不到这种现象的。 督标新军内部关系网密切,再加上马士英已经用加派的名义,在地方上自筹军费,当这支军队只听从马士英一人的命令,而且还能独立财政权的时候,也就代表着,明王朝几乎无法绕过马士英掌控这支军队,而这才明王朝对马士英产生了猜忌之心! 因为督标新军的独特性,就决定了如果没有了马士英,明王朝是很难掌控住这支督标新军的。 相对于来说,孙传庭的部队,虽然战斗力也不弱,人数也不少,但是明王朝那边却是对此没有太大的猜忌,因为孙传庭的部队是一支比较纯粹的军队,虽然这支军队也算是孙传庭的私军,但是如果没有朝廷给予的军费和军械,孙传庭可没办法养起上万人的大军。 然而马士英的督标新军却是不用朝廷军费就能够独自生存! 而这种趋势,在那些被马士英收编的地方练军身上也存在着! 如果某一天马士英想要反的话,其实明王朝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要不然你以为明王朝的那些内阁大佬们乃至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在马士英连续战败,还给他升官加爵。 当然,以崇祯的尿性而言,如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