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素看见贾珠仍旧只是往外看,笑了一笑也不在意,转头和崔原认真讲起来:“老衲年轻的时候也经过江南。崔檀越想来应当知道,江南自唐代开始,修筑圩堤以耕种,却在前朝时这些圩田远不足用,于是又开始分圩④。当年是‘苏湖熟,天下足’,如今却是‘湖广熟,天下足’。
“本朝呢,江南市镇越发多起来,多有地方号称‘衣被天下’,以其各色纺织技艺独步天下之故。若是湖广推广呢,想来士绅反对还大一些。江南省如今以盐商、丝商最为豪横,如今以皇上为名领着内帑钱粮行走江南的,也都是盐、丝起家为多。摊丁入亩、摊丁入亩,若两淮总督手段高妙些,盐丝之利何止万亩美田,只怕尘埃落定时湖广陕甘还做梦呢。”
崔原说道:“我倒以为豪商闹事不比缙绅,缙绅往上有士林清议,往下掌控一乡。明年又是乡试之年,若朝堂操之过切,难保不会有什么哭庙之类的风波。”
“豪商敢杀官,缙绅敢吗?缙绅之势,终究落在功名仕途上。”
崔原立刻反应过来:“所以因为许久以来,都是东南诸省赋钟而役轻,西北赋轻而役重,而江南以丁役负担轻,摊入丁银势必要少。再加之江南重商、重文教等等……和尚是想告诉我,朝廷把该想的都想到了,听着轰轰烈烈,其实是水到渠成之举?而小民其实也可借此喘息一二?那和尚刚提湖广只是因为那里田地多吗?”
“不是,老衲其实是看出朝廷求财赋的心甚急,猜测湖广征税可能要以粮石计摊。”法素咂了口酒笑道,“老衲还看出崔檀越深信‘积累莫返之害’⑤。”
贾珠看向法素:“你看的这么清楚,怎么还整天琢磨着要赚银子呢?王公大臣府邸走一遭,赚得不够你花的?”
法素拍着肚皮说道:“因为老衲肚皮大,胃口大,那些个金玉绸缎喂不饱老衲。”
“一天天琢磨如此之多,张爷爷真成了神仙,你也难了悟。”
“都说了老子是俗人,怎么悟嘛。”法素闲闲笑道,又从酒桶里将酒壶舀满,往案上一搁,“吃酒。”
崔原斟酒斟了一半,忽而放下问道:“和尚不止是要赚那些贪财短视的钱?还要赚王公大臣的是不是?”
法素一边摇头一边笑问:“如何得来?”
“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贾玉渊。”崔原一指贾珠笑道,“此人最是虚伪,满口道德文章,实则满心利弊得失。何况此人也素会亲疏有别,既然与和尚你相善,别人死活他才不管。若不是过于危险,收获又并不怎样,他也懒得动一点神色。”
法素不欲多谈,只笑着岔话:“崔檀越既然有利眼,之后若是回乡倒可以慢慢回,不要坐了他们大家的舟轿赶路。沿路有趣的人和事儿好多着呢,只可惜庸人眼里常常不见。”
“存问风俗?”
“呃,”法素难得一噎,“焉敢比之圣王?意思倒是这个意思。”
贾珠忽然说道:“法素也是利眼,知道我等纨绔子弟僮仆过百、前呼后拥,俨然是指望不上。”
“真冤枉,你能舍老张来就我,我就感激得不得了,皇城底下谁不知如今王公都叫老张是神仙呢。”
法素笑嘻嘻地瞧不出感激样儿,抓着案几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拿着自己的碗筷往外走。这时便能明显意识到他年岁已高,脚步显得蹒跚了。贾珠先一步起身推开门,外头的小沙弥立刻进来,叫着“师父”亲亲热热地挽上臂弯。
法素回头看向贾珠笑道:“以后有什么发财机会,记得再来告诉老衲,老衲免费替你开光,这里头最多的是闲念经文的和尚。”
说罢摸了摸小沙弥的光脑袋,一摇一摆地走远了。
崔原目送这位老住持走远,一时疑惑:“和尚多吗?怎么来时没见着几个?”
“多吧,但这也算是皇寺,里头僧人是入了职司的,他到底也不能肆意驱使,说的其实是他收养的一些孤儿。那些小孩儿平日里弄来的山货都靠他再换布粮,有乐意的他再拿着经文教着识点字。”
崔原一怔:“有多少小孩儿?”
“不知道,铁网山大,后头深山老林的绝少人去。人往这里一撒,他自己估计也不知道。”贾珠说到这儿一停,“不过靠着他掌僧录司,又好大名声,总归是读书也饿不着的。”
崔原半晌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