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涵端正坐在检讨厅,对一众垂手立着的翰林史官们严肃训话:
“圣上已命开国史馆,设甄阁老为体仁院总裁,令祭酒、少宗伯、詹事府詹士及本官等为副总裁。凡前朝有纂修的,究唐宋及以前古例,细加考究,令具草稿。如国史等编纂照旧,不可迁延。诸位既为翰林饱读之士,万不可推诿。事成之后,本官必会为诸位叙功请迁。”
六七品史官是无法骤然升至学士,必要从别处升调转任方可。最常见、也是最清贵的便是做一任詹事府下左右春坊及司经局的官。且不说眼下无皇子,便是今上未登基前夺嫡正剧时,詹事府的本官依旧炙手可热。
然而在场诸位都是兴致缺缺。别说老翰林老史官了,便是崔原、康文瓒这样初入翰林的新丁都知道,这种需要整一翰林院及其他部司通力合作的活儿,最后得力的往往是为首的几人,其他出力的不过是均加秩加俸而已。
大家都加,等于没加。
廖涵也不意外,点了甲寅科庶吉士入馆的封修撰说道:“本官素知你之能,况且素闻你博闻强记、娴于经史,初稿便由你汇总编纂,若编纂得力,本官替你保本跻身坊局。以后每日拟的条例,都送来与我。”
封修撰大喜过望,其他人都只是惊讶而无意外。此人在翰林院待了十二年,资历不能说不深,又不像那等混吃混喝的老翰林一样眼见仕途坎坷便万事不关心。
然而这还算快的。每三年便能出几百进士,总不是人人都能比肩内阁六部重卿的仕途履历。
虽则廖涵当面,一众翰林史官唯唯而已。这掌院一走,检讨厅内登时一泄,众人原各归各座,吃茶的吃茶,翻书的翻书,一面还算给面子地听封修撰口气和软地商量分配。
“……因事务繁剧,所以在下想着便要如掌院学士方才所传达的甄总裁的章程那样,按前朝张江陵故智,事必专任、功必立程。所以我想着请丁酉年这几位史官前辈主修某事……”
他按着一科的一鼎甲与庶吉士的分配,最后方才轮到新科进士:“……请今科的贾修撰、康编修、崔检讨整理历代孝经学史及孝经图、孝经纬。”
此言一出,有几位老翰林转头莫名地看了一眼,贾珠因此觉似乎有异,然而也不知异在何处。之前他看的倒多是《孝经》于教化、政务等处的衍伸与应用,而这位前辈说的是他基本上不会主动去看的东西。
——在他眼里属于是和“道德文章”并列的、只配丢弃在故纸堆里的无用之物。
“我觉着不对劲。”
康文瓒的圆脸在左一摞右一沓的书稿相夹中显得扁长了不少,他看着无人注意,于是声音极低地对崔原和贾珠二人说道:“这些东西大多都是两汉时候的,繁琐不说,还多有错漏。咱们又是校对又是誊抄,可最后能用的不多吧?我没听错的话,是修《孝经衍义》,又不是《孝经史考》。被分配到典章、政论、训诂的那些人才占内容的大头吧?”
崔原非常惊奇地瞥了他一眼:“我以为封修撰说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什么?当时你就反应过来了?”康文瓒看了一眼依旧卷着书读得似乎津津有味的贾珠,压低声音问道,“你就接受了?也没多说一句?”
“说什么啊?难道要我一拍桌子说,封修撰做你的春秋大梦,老子才不想负责这些。”
崔原的话叫康文瓒吓了一跳,连忙左右顾盼看有没有人注意,而出言不逊的崔原依旧从容:“根本不可能的事儿,明摆着就是想让咱们这新科进士去负责最没人想做的。告?掌院说不定还觉着你猖狂。”
康文瓒将希望的目光投在贾珠身上。
贾珠终于肯将眼神从书本上挪出施舍一点给同年,他拍了拍面前放着的书稿说:“我今天要呈给掌院的写完了。”
“我……”康文瓒低头看了看面前空空如也的纸张,面带苦涩地说道,“这单要是让我写释义,我早写了,以后还能拿着《孝经》教育子侄让他学我所思所想。现在呢?以后我儿子问爹你编纂的内容在哪儿,我说什么,指着序跋说莫须有吗?”
贾珠善意劝道:“往好里想,这些就当是和咱们庶吉士同年一样交给掌院的课业了,什么时候就入了圣人的眼也说不定。”
康文瓒刚想说什么,看口型和神色好像是要骂人祖宗,便见堂班肖良走来哈腰说道:“三位大人,方才封大人说这些要得急,恐怕之前说得一天五条例不够……”
肖良越说越小声,原是康文瓒的白面馒头一样的脸随他的话越来越像是黑煤球。贾珠说了声“劳烦”,安抚地冲他笑了一笑,便又开始提笔往后写。
然而这次连崔原都有些忍不住:“催什么催,别人都一天两三条,因是要呈上做序跋才五六条一页一页地写呈供删减的。还不足?封修撰就这么急着进坊局吗?”
他这次的声音没加掩饰,封修撰也不再,一旁有检讨便笑道:“老弟不知道,这种事儿大不了就拖。最后掌院要骂,责任还主要归他,毕竟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