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唯一知道叶亦舟离婚的两个人:夏晴会时更频繁地打电话、发短信过来陪叶亦舟聊天;而郭家骏会时常在叶亦舟的办公桌上放些她爱吃的甜点,糖果。叶亦舟对他俩的善意心知肚明,虽从未正式道谢,却心存感激。而其他人,一切如常。这让叶亦舟感觉如溺水上岸的人,离婚的旋涡越来越远去。岁月看来静好。
一个周末的晚上,叶亦舟安顿了儿子睡下,然后给自己倒了杯茉莉花酒,独自在露台的木椅上坐下。
起风了。
望着夜空,天色并不十分的暗。以前常在小说里看到的所谓的“漆黑的夜”,好像现在并不多见。或者是因为人世间过多的灯红酒绿,纷繁复杂,侵扰了本应自然天成的夜?于是大多都如今晚,即便没有月亮星辰,天色却还有二、三分的亮;能清楚地看到蓬勃的云,以及因为风的参与,而生出的云起与云幻。
没一会,那云,便幻化成了天空不可承受之重,雨,不分彼此地跌落了下来,拍打在眼前世间的万物上,噼啪作响。
一场夏日的疾雨。
风于是携带着些许的雨,扑落到叶亦舟的脸上;大地的暑气,掺和着空气中阵阵泥土的味道,充斥着叶亦舟鼻腔;而此时叶亦舟的口中,却回味着茉莉的花气;于是这一切的一切,方方面面,层层叠叠、不止不休地撩拨着叶亦舟的五官,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叶亦舟深深地融入其中,品味和体会着这一季的畅快;自然之味,沁至心神。
而恰在此时,不远处隐隐传来一阵琴声。
近来叶亦舟时常能在傍晚时分听到阵阵钢琴声,但之前她并没特别留意;今天却恰巧得闲,正襟而坐,侧耳细细分辨:是那首《梦中的婚礼》。琴声清脆而悠扬,如珠玉,如琉璃,如山间溪流,如云拨风轻。
一曲之后,又是连着两首古典的曲子,叶亦舟对音律并没有太多涉猎,于是并没听出来名字,但雨声中的琴声,说不出的相依相融,声声入耳。
再之后而响起的旋律,则是那首让叶亦舟爱到骨髓的《出埃及记》的主题曲。
她曾听过马克西姆的现场演绎版,于是那曲子就汇同电影里恢弘的画面,深深烙在叶亦舟的脑海里:摩西带着希伯莱人走出埃及,耶和华为此将红海分开……叶亦舟当时在现场听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而当下,却意外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再次听到这狂想的旋律,即便没了演奏现场交响乐团的配奏的丰满激昂,但琴者近乎职业的弹奏、黑白琴键间的娴熟如水的旋律流动、高潮部分依然的热烈,配合着雨的节奏,足以让叶亦舟听得畅然入神。
一曲终了,琴声戛然而止。
过了许久,叶亦舟这才玩味着回过神来,朝琴声的来处苦苦寻觅:那是小区的别墅区,离叶亦舟的公寓只是一条小路之隔;为数不多的几栋别墅或远或近地零星散落于湖岸,灯光阑珊;及目而眺,隔着雨的夜雾,眼能隐约所及,却并不真切。唯一能够肯定的是,琴声已了无踪迹。
竟不知什么时候,雨已经停了。眼前的世界被如此洗礼,已愈加地清净,更愈加地寂寥。叶亦舟不免怅然有失。
良久,叶亦舟在朋友圈记录了一堆文字。
关于听雨。
听雨应该是私密、孤独的。相对封闭而固定的空间,却完全开放并流动的情绪。
听雨有时听的是雨的有声。或沉闷急切,或清脆闲散;或敲打着夜窗半枕梦,或清净了院间一庭芳。声声入耳,丝丝入息,撩拨的是耳根,清净的是凡心。
听雨有时听的是雨的无形。于洋洋洒洒、无声飘然而至之际,貌似无形中的有形,料来无意中的有意,一而贯之的气韵,飘摇洒落间的思度,全凭听者心意,随风的感受。
听雨有时听的是一方色彩。春雨红润了百花,夏雨疏狂了蕉绿;秋雨残黄了藕荷,冬雨寒增了梅腊。心中若有一副颜色,耳畔自有几度风景。
听雨有时听的是一种情绪。有时是与雨无关的情绪。春时晨雨,一盏飘雪最应节气;夏时午后骤雨,一杯观音兰馨最合时宜。若逢冬暮日落,连绵阴雨,温壶花雕,挑灯窗侧,对酒天明,岂不美哉?
听雨有时听的是一段或近或远的记忆;有时听的是一腹或伤或喜的情怀;有时听的只是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
这或许是这季盛夏的最后一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