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两家是世交,都是世代书香,家境在当地算得上十分殷实;两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感情却从小甚是笃深。两人成亲之后,外祖母一直跟在外祖父身边,辗转在南洋、香港做一些家族生意。外祖父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却帮共产党做了很多事,特别是购买药物和一些军需品;也因此,外祖父与祖父相识,两人还因此成为了莫逆。
后来因为外祖母有了身孕,也就是我母亲,身体不是太好,于是外祖父把她送回了老家照顾。但谁知这一别,竟是一世的相隔天涯,从此生离:国内解放的时候,外祖父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回国,之后又辗转去到了台湾,而再也回不来了。
祖父毕业于黄埔军校,后来转而加入了共产党,还上了战场,参加了几次大的战役。解放后他打听到了外祖父的情况,也得知只身在老家的外祖母家里的祖宅田地都收为了公有,外祖母和母亲生活很是拮据,因此对她们的生活一直很是照拂。
母亲十多岁,外祖母就病逝了,祖父得知后把母亲接到了北京家中当成女儿抚养;□□期间祖父被关进了牛棚,祖母也被发配到京郊农场干活,家里只剩下母亲和父亲。母亲比父亲大四岁,所以一直像如母如姐般地照顾着父亲。
□□结束后,祖父和祖母得到了平反,父亲也在祖父的要求下就娶了母亲。但直到生下我姐姐,母亲才在一次给父亲收拾书房的偶然,发现了父亲的一札信。信是来自与父亲从小青梅竹马的一个邻家姓梅的女孩,她和父亲感情一直很好,但因为她的母亲是解放前的一个戏子,她自己也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就早早在一个工厂做临时工,因此在祖父的强烈反对下,两人被迫分开。后来那个女孩也成了家,但与父亲却一直保持书信往来,互诉衷肠。
母亲得知了这一切,只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还是一如继往地对照顾公婆,照顾父亲,照顾女儿,后来又有了我。
再后来祖父和祖母相继去世了,在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终于向母亲提出了离婚。没多久,母亲就带着姐姐和我搬出了祖父留下的四合院。四合院里有母亲种的花,大多开着紫颜色的花。
母亲自始至终没有在我们面前抱怨过父亲一句,却一直也没有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而我当时怨极了父亲,因此之后很多年都没有回去看过他。
姐姐比我年长许多,也懂事许多,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回四合院看父亲,而所有四合院的消息,也都来自姐姐。
听姐姐说,我们搬出去没多久,就有一个女人带着她只有几岁的小女儿住进了祖父的四合院,而父亲让姐姐称呼那个女人“梅姨”。姐姐也会提到,父亲其实会时常去我的学校门口看我,为了不让我发现他,他只坐在车里,远远地望一眼。而每次姐姐提起四合院那边的事时候,母亲脸上并不会表现得十分刻意地关心,但我和姐姐都知道,母亲其实一直在倾听,倾听关于父亲的一切消息。
我初中那年外租父辗转找到了母亲和我们的下落,他本是想把我们接到他定居的澳门,但母亲却选择继续留在北京。那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外祖父因此把他的产业陆续转回了国内,并从高中开始就带着我看各种报表,带着我开各种会议。
那次是父亲五十岁的生日,父亲让姐姐一定要想方设法把我带回去。母亲得知了,给我换了件新衣服,然后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我虽不情愿,却也连拖带拽地被拉回了那个已经离开多年的四合院。
还在院子外的胡同时,我看到了一个女孩,身材高挑纤瘦,一身白色长裙,头上扎了个蝴蝶结,独自站在那里,拨弄着那开了满墙的蔷薇。
那时微风轻起,拂过了花和叶,拂过了她的一头长发;她看了我一眼,见我在细细打量着他,便跑开了。于是之后我的脑海里就一直萦绕着诗经里的句子:“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后来我见到了姐姐口中的梅姨。她美极了,即便在她的那个年纪。我一直认为母亲很美,但她却美得截然不同,像块小家碧玉。
她像母亲一样叫着我的小名,对着我温柔地笑,我却并不想搭理她。直到我在梅姨的身后再次看到那个穿白裙子的女孩;而她,也正在窃窃地躲在梅姨的身后,从头到脚地打量着我。
‘盼兮,来来来,这是你的景行哥哥。’
梅姨于是把盼兮拉到了我面前。盼兮,就那么眼底清澈地看着我。
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那年,她十四岁。我二十二岁。
之后我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频繁地去到四合院;然后我会陪盼兮在院子里种花,陪她在书房里温书;我会弹琴给她听,她也会跳舞给我看。全家上下都心知肚明,但也没人去挑明。
盼兮就是生活在童话里的公主,享受着一切的宠溺,一切的优越和美好;而我当时,一方面在大学就独立接手了外祖父的产业,富足,并充满了成就感;另一方面又是我情窦初开之时,便遇见了如此的盼兮。而我们两人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