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女生耽美>红藕香残> 女子还有啥盼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女子还有啥盼头(1 / 2)

这《耍酒疯儿》属于拉场戏,主要是为了“排腔溜调”;它的即兴及谐趣,却是为了招揽更多的路人到戏场来看戏。

【一】《窦娥冤.滚绣球》关汉卿.元曲

有日月朝暮悬,

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上午的正剧是一出折子戏---《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曲名家关汉卿的大作。写的是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她满腔悲愤地许下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的冤屈感动了苍天,三桩誓愿一一兑现。

其实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元朝初年的楚州地区。

楚州[淮安市],地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许多官员提供了腐败的土壤;贪官的泛滥,又给忽必烈这个不懂治国的牧民皇帝驾驭汉官提供了便利。于是,就搞出了不少的冤假错案。

关汉卿就是为了揭露官府的黑暗,写了这出《窦娥冤》。此剧一公演,立刻引起了轰动。消息传到忽必烈的耳朵里:“大都人关汉卿,竟敢在天子脚下,写讽刺朝廷的折子戏……”

这要是在以往的朝代,关汉卿一家定会被满门抄斩。

谁知忽必烈听后,却哈哈大笑:“这个关汉卿啊!”语气中竟带有几分赞赏,“究竟他说的事情,有没有呀?”

谏官也没法说究竟是有还是没有。

忽必烈便道:“若有这等冤假错案,在朕看来,该杀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吧?若是没有,就让那些做官的引以为戒吧!”

【二】《挂枝儿》冯梦龙.词 山西曲调

第一场演出,都是《窦娥冤》。这是教坊司[掌管文化的部门]的要求,为的是警示各地的官员:灾情的频发,都是有些官员贪赃枉法的结果,希望他们赈灾的时候能够廉政为民 。

纨绔子弟,都是喜欢看大美女的戏。听说,下午上演《迷青琐倩女离魂》,便纷纷来到义仓。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关汉卿的《拜月亭》,以及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元代三大爱情戏。

《倩女离魂》讲的是:张倩女自幼指腹为婚,许给了王文举。

后来,王家父母双亡。张母以“俺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让倩女与王生以兄妹相称,并打发王文举去赶考,得官后再来议婚。

在送别王文举进京的路上,倩女见了文举一面,回家后,积思成疾,恹恹卧床不起。

也许是思恋过度,倩女的灵魂就出窍了,化作另一个倩女去追赶王文举并一同进京。王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倩女衣锦还乡。

家里那个躯体却仍然在害相思病呢----一会家,缥缈呵忘了魂灵;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一会家,混沌呵不知天地。

张家见又来了个张倩女,非常地惊讶。扶出病倩女来对证时,两个倩女才合而为一。

正剧《倩女离魂》开场之前,也是先来一个小帽儿。

小帽儿中的现挂,是路歧人的拿手好戏。他们能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结合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即兴发挥,有时候还拉观众上台一起表演。

王巧儿,是一个搽旦,也就是丑角。虽说是丑角,却一点儿也不丑,她抹了一对粉生生的红腮鼓儿,显得甚是可爱。

她一上场就亮开清丽的小嗓,唱道:

“看起来你那人(啊),(使我)魂都消。看遍了千千万(都不如)你那人(那个),你那人美容颜(又)俊俏。

(就是)打一个金人,(来)换(也)不换。(就是金人也是)有限的金儿(金人也),(你)那人(有)无限的风流景。”

巧儿唱的这首曲子是《打枣竿》,也叫《挂枝儿》。

元曲虽然借用了宋词的词调,风格却与之大相径庭。元曲风格通俗易懂,内容诙谐,多用口语、不避俚俗。另外,在元曲中,还常常加入一些衬字、不拘平仄、加密韵脚,以来改变音乐的旋律。

唱曲的时候,巧儿的那双眼睛只盯着台下的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并非巧儿喜欢上了他,而是在上台之前,巧儿早就打听清楚了,台下的那个白衣少年,是通州最大的富豪---芈老财的孙子。今天不从他的身上多揩点儿油,更待何时?

芈公子年少无知,哪懂得与女孩子打情骂俏?便直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