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大明世祖> 第五十六章戏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六章戏楼(2 / 3)

呢!”

周昭愤恨道:“四爷,您还这般说,谁不知道是您带头编排的,不然区区戏子,敢得罪我周家?”

“哈哈哈!”辽王不以为杵,反而大笑起来:“爷被命为主编,专司编撰戏曲名典,你家发生那么好的事,岂能遗漏。”

“又算不上什么家丑,父皇也原谅了,怕个甚?”

眼见周昭依旧满脸不愉,辽王才故作遗憾道:“你是知道我的,要么明年,要么后年,就得离开京师去就藩。”

“对于尔等来说,听戏不过一辆马车,而我怕是千里迢迢了。”

“殿下,您总是理由多。”周昭眼皮直跳,最后无奈吐了口气。

“哈哈哈,谁让你不能陪我去辽国了?”辽王拍了拍其肩膀,轻声道:“跟我去辽国如何,父皇那里我去说服。”

“到时候给你个郡公,世袭罔替的郡公。”

听到这,周昭承认自己心动了。

但一瞬间,他又平复下来。

虽然伯爵三代后变成男爵,但却是世袭的,不再降等。

北京城的一男爵,虽然不起眼,但绝对胜过辽国一郡公。

戏曲,街头巷尾的点心,各式各样的布匹,新鲜玩意,这在辽国都没有。

“爷,我爹娘不会答应的。”

“没劲。”辽王吐了口浊气:“老头子无缘无故给你封个伯爵干嘛?真是乱来。”

马车粼粼,片刻后就抵达了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前门外大街。

也就是正阳门大街。

从五牌楼经正阳门到大明门前,布棚高张,纵横夹道,从珠宝古董、绸缎皮货、字画笔砚,到衣裳布匹、刀剪陶瓷、纸花玩物,应有尽有,一摊儿连着一摊儿,游人不断。

内城西贵(宛平)东富(大兴),到了夜间亥时(九点)就实行宵禁,而外城则可经营到子时,宵禁更是等同于无。

马车抵达了一处戏院:同乐戏楼。

在隋朝时叫戏场,唐时叫乐棚,宋时为勾栏,元时叫戏房。

前明时沿用旧称戏房。

待到绍武朝,商品经济大肆发展,物产丰富,为了招揽顾客,酒楼招来了大量人才前来:

读报的、说书的、拉二胡的、打鼓的、耍猴的、摔跤的,应有尽有。

戏曲这样的喜闻乐见东西,自然就登入酒楼。

久而久之,戏曲的魅力远胜他物,成为了京城之中最受欢迎的节目。

一些表演出彩的,被称之为角,老板,整个戏班子都靠他吃饭。

如此,有人就想着,按照酒楼样式,建起了戏房,专营唱戏,不带其他说书耍猴的玩了。

三层高的酒楼,三层都是看台桌椅,戏台高五尺,位于中央,戏子们在其中唱着。

三楼是包间,又隐秘,居高临下,声音清晰,看得很是过瘾。

上好的酒水招待着,一晚上起码十块银圆。

二楼是宽敞的四方桌椅,只要一块钱,就能坐四个人,另带一桌点心茶水。

一楼基本上是普通人,小马扎坐着,喝着高沫碎茶,能挤下百来人,只要能坐下还能再加。

三枚铜圆(三十文),就能看上一整夜。

只能干站着的,要两铜圆,也没有茶水喝。

京城中,崇文门外码头扛包的,一天也只能赚到三四十文,可见戏楼之价高。

一夜下来,一座戏楼,除去花销成本,少说能赚十几二十块银圆。

辽王那么爱戏,自然舍得钱财,花了一千块银圆买了个院子,然后又花了近五千银圆,建了京城第一的戏楼:

长安戏楼。

其光是包厢就有二十个,二楼三楼加一起,能容纳两三百人。

也因此,其一月就赚了千五百块银圆,半年不到回本。

但满北京大大小小百来座戏楼,没有几个能比得上长安戏楼的。

因为长安戏楼不仅有名角,还不断的出新戏本,引领整个京城戏曲界。

这样一来,那些戏班子们更乐意与长安戏楼合作了。

也只有长安戏楼,才敢编排灵寿伯府的戏本。

长安戏楼外,灵寿伯的马车停下,眼尖的堂头忙不迭过来

迎接,亲自搬来下车桩:“四老爷,伯爷。”

“嗯!”辽王微微颔首,低调地下了车,通过一旁的偏门,进入了戏楼。

整个过程极其顺滑,丝毫不引人注目。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