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都市言情>晋中镜> 第二十二节 八座议事(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节 八座议事(三)(1 / 2)

山允就这些地方厉害,几句平淡无奇的话就把庾珉怼了回去,又把贾谧扯进来,构陷太子这项罪名,好像他也得算在内了。

郭彰不禁冷笑两声:“都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穷书生,这方案有什么可议的,不过几张废纸而已。”

“郭叔武,恐怕你连这样的废纸都写不出来。”山允的目光紧盯向郭彰,压着声音,语气极为不满的质问道:“要是我没记错的话,金谷园的歌姬舞娘都被纳入了郭府,这些年你有把心思用在朝廷的事情上吗?”

郭彰马上奋起反击:“山允,别在这里东拉西扯,江统是你的属下,他草拟的这份改革方案,你看过后却不署名,怕担责任,还是怕得罪别人?把江统推到风口浪尖,你跟李重倒是学聪明了。”

“郭叔武!”乐广严厉地打断了郭彰的话,“这是公议,可以各抒己见,但不要提那些不相干的事,以免伤了大家的和气。”

所有人的目光都越发紧张起来,望向了张华,他面色沉静,因为改革方案直接触及到世家的根本利益,争吵不可避免,他早已料到了,对这些人,已经看习惯了,对这些话,也听习惯了。

“那就只说改革方案,对于大族以前占有的多余土地,没收并重新分配,对贫苦农民占田不足的情况,也要认真给予补足,适当缩小荫庇亲属的范围,以及限制佃客、衣食客等依附农民的数量,减少女丁占田数额,核定每个劳动力应交纳的赋税数额已然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了,还要在每个郡县设立专职的监察官员,如此繁复冗杂的法令,势必又会增加朝廷的负担。”

王骏轻叹了口气,继续道:“给这些官员发的俸禄,还不是从百姓的赋税里出,某些人口口声声说要轻徭薄赋,实在是为难朝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家也都知道百姓苦,所谓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改革不能只凭书生意气,要结合实际。”

温羡点头道:“我赞同长路兄(王骏字)的看法,江统先前写的那篇《徙戎论》不仅实施起来有诸多的难度,而且很容易引发更大的动乱,如今这个改革方案只是从立法角度考虑,却忽略了行政执法的可行性。”

“既然改革方案有诸多问题,那你们在御前怎么不提出来?”山允冰冷的眼神先盯了一眼王骏和温羡,然后面对华混,说道:“看不清当下民情和形势的人是你们,不是什么书生。”

华混毫不相让:“江统、束皙之流,也就只会高谈阔论,这奏疏不是书生之见,又是什么?”

山允一凛道:“这是治国安民之良策,是真正爱惜百姓的好官的肺腑之言,比那些只顾自家利益不管百姓死活的奸臣强太多了。”

乐广开口道:“都是干着朝廷的事,在座的谁不是为国为民,都是忠臣,何必互相攻讦?改革也不能操之过急,陛下也只是让大家议一议,没有说是否施行。”

华混不再和山允正面交锋,转而望向崔随,“曹魏时崔司空(崔林乃崔随之父)改革赏制,整肃贪官污吏,曾对刘劭所作的《考课论》发表过一番自己的见解,《易经》有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考核官吏成绩的法令,因人而生效,也因人而失效,以为今之制度,不为疏阔,惟在守一勿失而已。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不知崔仆射可还记得令尊这番言论?”

谷繐当时崔林和傅嘏都对刘劭考课法提出了批评,因考课法本身不适合当时实际,内容繁杂,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中正品第和考课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有冲突之处,最终阻碍了考课法的执行。后来齐王曹芳时也有诏令王昶修撰《百官考课》,到西晋杜预也奉命制定考课法,同样没能施行。

曹魏考课法是以法治吏,根本目的是打击门阀大族,巩固中央集权,到了西晋,规定吏部和中正共同完成选署任务,这种制度本身设计很好,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弊端重重,因为中正将官吏治绩优劣纳入“品”、“第其升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侵夺了朝廷的考课法。

华混此时就是想让崔随出面压一压山允的气焰,王衍还不忘煽风点火,“崔兄,你觉得这改革方案可行吗?”

崔随答得十分从容:“法令贵在执行,是否可行,吾等说了都不算,何况这本奏疏是张司空从中书省拿过来的,最后也不是由吾等来决定。”

崔随并未表态,只是轻描淡写的把难题推给了中书省,刘颂和山允的背后就是司马衷,此时没必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其实司马衷是想把这个难题丢给坚守九品中正制的陈准,他不可能把江统的奏疏压下,也绝不会在御前驳回奏疏,故而让尚书省诸曹商议,得出的结论必然是田制改革不能实行。

这样绕来绕去,结果都是一样,到时候司马衷问起来,陈准还可以名正言顺的甩锅给尚书省。

崔随也是提醒在座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