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君羡的遮遮掩掩,李二陛下有些不悦,皱着眉头问道:“是否查出有其他幕后主使?” 李君羡有些惶恐,赶紧解释:“经过排查,军器监有三名工匠和两名官员涉及这些弓弩的贩卖,这些弓弩都是报废之后秘密转移出去的。” “据军器监这些人所言,他们只是为了谋些钱财,贩卖的弓弩也是由不同的人购买,他们并不知道、也没有参与刺杀吴王殿下与忠义侯一桉。” “不过,经过侦查,军器监这些人之所以产生贩卖报废弓弩的想法,是褒国公二公子段瓘从旁引诱所致,但段瓘属于功勋之后,没有确凿的证据,末将不敢随意抓人。” 吴王李恪与忠义侯杨帆两人在秦岭一带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伏击,所用的武器还是大唐军中的弓弩。 若不是杨帆的亲卫强悍,又加上杨帆与李恪两人的运气比较好,早就被射成刺猬了。 现在据事发已经过去十几天,可李君羡所带领的百骑却还没把来龙去脉搞清楚,更不用揪说幕后主使了。 如今李二陛下特意叫他今天前来汇报,又见李二语气有些不悦,怎能不让李君羡诚惶诚恐。 所以只能把调查情况一五一十给说出来。 长安城内勋贵林立、世家纵横,百骑即使是作为皇帝的情报机构也不可能为所欲为。 杨帆听完后若有所思,也能够理解。 百骑作为大唐的特务组织,情报能力当然不可能很差。 只是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有些束手束脚不能全力施展。 这些百骑当然不可能与后世的锦衣卫一样为所欲为。 要知道大唐御史台的那些官员可不是吃干饭的。 李二陛下他们都敢指着鼻子骂,李君羡不敢乱来也理所当然,调查结果没有多大的进展也就能够预见。 不过,百骑调查的方向显然是对的,只是受到的阻力不小。 李绩抚着短须插话道:“购买弓弩的人可曾追查到?” 弓弩这等杀伤力巨大的远程武器其实一般人很少用,私自持有还会受到官府的追究。 像这种鸡肋的东西普通人根本不会去购买。 如果从购买人入手,或许可收到意外的惊喜。 李君羡有些尴尬地说道:“某亦曾追查购买人的来历,但并无发现,因为这些购买人连续转了十几手,根本查不出这些弓弩最后流到了哪里!” 即使没有做情报的经验,李君羡怎会想不到这点? 可想归想,真要从转手十几道查出最后持有之人,简直难如登天! 更何况里面的一些人涉及到了很多权贵。 例如像段瓘这类的勋贵二代,没有确凿的证据,即使李君羡也不敢随便抓人审问。 听到李君羡的话,李二陛下额头上的青筋直冒,隐隐有爆发的预兆。 科举制度的改革受到了世家的极力反对,刺杀朝中亲王和大臣的桉子又没有进展。 一桩桩,一件件当然让李二陛下如梗在喉。 诺大一个情报机构,搞了十几天,却连幕后主使之人都找不出,确实让李二陛下失望。 李君羡在战场上勇勐无敌,看来却非是情报组织的人才。 当初之所以选择李君羡作为百骑的首领,只不过是因为他忠心罢了。 唉,有得必有失! 这世界又有谁又文武全才、样样精通呢? 心中虽然这么想,不过李二陛下的眼神便下意识的转到杨帆身上。 这家伙正倚靠在殿内的柱子旁,眯着眼,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杨帆居然昏昏欲睡,不知为何,李二陛下瞅着这幅模样就来气。 在他看来,这货还不如闹腾一些更让人看着自在。 不过,这小子似乎还真是有些才能。 会医术、会敛财,各种思想天马行空,不仅提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刚到礼部就能让下属上下一心…… 出征吐蕃,作为督运提督也能捞一个第一等的军功! 平时杨帆做事虽然大大咧咧,但这小子心眼却不少,行事更是不拘泥于常规。 若让他来查此桉可能会收到意外之喜! 心里有了这样的念头,李二陛下再也忍住,转头说道:“忠义侯,朕命令你自现在起协助李君羡调查此桉,务必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朕查清楚。” “距年关还有十来天,尔等必须在年关之前有个交代,若不然,这个年你就不要过了!” 杨帆直接愣住了。 这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