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奋斗在苏俄> 952 重建共产国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952 重建共产国际(1 / 2)

“孵化富农阶级,”这种在后世看起来及其荒诞的说法,在如今的联盟内部却是颇有几分市场的,对很多联盟公民来说,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有时候甚至比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更加重要。

每个人都知道,如果可以让农民保留一定的“自留地”,就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似乎所有人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都不是生产积极性的问题,而是那些农民在获得了“自留地”之后,会不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自留地”的耕种上,而忽视了对集体耕地的经营。

只要一谈到“自留地”,所有人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自留地”上产出是归个人支配的,是属于私有的东西,却不曾考虑到,这些私有的东西,最后也会通过各种形式流入社会,从而补充和充实了社会物资,它在总体上,也是对社会经济的促进。

在维克托前世的那个世界里,已经没有人再去考虑什么意识形态的东西了,政府决策者在衡量一项政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这项政策对国家利益是否有促进作用,其次就要考虑它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任何一项政策,只要它对国家、对人民有利,那么就应该坚定不移的去执行。

而在“列宁格勒模式”的问题上,维克托也是抱定了这样一种态度,只要是对联盟,对联盟人民有利的政策,莫斯科领导核心就有必要去施行。不过,这种态度他只能隐藏在心里,却是不能堂而皇之的宣之于口的。

现如今,在中央主席团的会议上,有人要将“列宁格勒模式”的问题拿出来讨论,试图将“资产阶级培养皿”这么一顶帽子,端端正正的扣在列宁格勒人头上......维克托冷笑,不管背后搞风搞雨的人是谁,对方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还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首先,“列宁格勒模式”其实是一种探索,一种经济政策的尝试性探索,而探索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这种模式是不是能够在联盟内部推行,一旦推行这种模式的话,其对联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会不会带来正面的推动。

就目前来看,“列宁格勒模式”的推行,的确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至于说它是不是会影响到政局的稳定,现在还不太好说,但归根结底,在联盟的核心领导,乃至于整个布尔什维克党内,愿意做尝试,想要看看结果的人,还是占据多数的。

且不说别的,就说马林科夫同志与贝利亚,作为如今联盟党内做第一、第二两把交椅的领导人,他们是赞同在列宁格勒推行这种新模式的。没错,尽管贝利亚与维克托的政见存在诸多不合,但前者依旧支持“列宁格勒模式”的试行,因为这种模式本身就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

至于说党内其他同志的立场......在斯大林同志病逝之前,联盟新的主要矛盾已经很尖锐了,这个矛盾就是贫乏的社会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党内层面上,那些头脑清晰、目光敏锐的党员干部们,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个矛盾的凸显了,只是在党内核心位置上,作为斯大林主义创建人的斯大林同志还健在,所以没人敢于着手去解决这个矛盾。

而随着斯大林同志的病逝,在过去五年时间里,马林科夫同志所领导的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斯大林主义片面强调重工业的问题,在农业以及轻工业上,增加了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有识之士,其实是期望“列宁格勒模式”能够取得成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林科夫同志主导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联盟当前的主要矛盾。

不说别的,就拿美国来对比,在过去五年时间里,联盟尽管在军事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在火箭技术以及核能利用等方面,联盟一直领先一步,但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方面,准确的说,是在经济领域,联盟其实一直都是处在下风的,且劣势非常明显。

经济上的落后,导致的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联盟在制度上的优势体现不出来,而制度上的优势无法体现,就无法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并使得联盟在意识形态输出领域难以取得更多的进展。甚至可以说,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封锁,联盟所表现出来的疲态越来越明显了。

对于那些能看清问题,且有心求变的布尔什维克党员们来说,他们知道马林科夫同志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主义的小修小补,而这种小修小补明显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甚至相比起马林科夫,他们更愿意相信贝利亚亦或是赫鲁晓夫——这也是马林科夫没办法坐稳最高领导人席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其在布尔什维克党内中基层领域缺乏支持者。

而相对于马林科夫同志所推动的改革,维克托所搞出来的“列宁格勒模式”,显然在改革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因此,尽管这种模式的前景不明,但仍旧有人愿意给它一个机会,这也是维克托不怕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