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举汉> 第三百八十二章 西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八十二章 西进(1 / 2)

刘景军水步三万大军,尽集于江陵城东、南,一时间旌甲耀目,舟舰满江。

正所谓“人到一万,无边无沿。”阵列于江陵东郊的刘景军步骑多达两万余人,铺陈开来,扯地连天,向东一眼望不到边。

荆南之军军势如此之盛,不但令江陵城头的守军惴惴不安,便是刘琦、蔡瑁亦暗暗吃惊。

他们在此之前曾推测过刘景的兵力,可到头来还是低估了对方。刘景据有荆南还不到两年,就已能够发动三万以上大军出境作战,这证明其实力已不弱于刘表,刘琦、蔡瑁心里不惊才怪。

刘景水步大军在江陵城下耀武扬威时,后方也没闲着,“主垒壁之事”的垒尉正带领数以万计的民夫,在江陵东部之津乡,北部之纪南两地修建营垒。

刘景军的垒尉,人人都有一本手册,上面记述着建营流程,自划地始,而后凿沟、设障、立栅……垒尉必须严格按照手册章程行事,违者将受到军法严惩。

正是靠着这样的建营手册,刘景军仅仅用了半天时间,便建起了自东而北,连绵十余里,齐整如一的军营。

接下来几日,刘景军围绕着江陵城深挖壕堑,一副准备长期围困的架势。

同时,刘景派出斥候,探查江陵周边,尤其是北面,乌扶邑、麦城,斥候一路北上,直至当阳。刘景虽不知张允在当阳,但当阳位于江陵、襄阳之间,乃南郡南北水路要冲,用屁股想也知道刘表必在当阳设有重兵。

三月十六日,负责探查北方的斥候返回津乡大营,坐实了刘景的猜测,当阳确有重兵把守。

为防备当阳兵从后袭扰,刘景稍稍加强了北边的防守,之后便暂时不再关注当阳,甚至江陵也不是他当下关注的重点……

当夜,津乡乡寺内灯火通明,诸葛亮、徐庶、蒋琬、邓芝等刘景心腹僚属皆在,此外还有甘宁、黄忠、魏延、霍峻、霍笃等五名领兵大将,他们拥簇着刘景,站在两幅绢制地图前。这两幅绢制地图,分别是《南郡西部地形图》及《南郡城邑图》。

在探查完江陵周边后,刘景即决定以军师诸葛亮督军,中郎将甘宁为大将,率黄忠、魏延、霍峻、霍笃四校尉,将水步军五千,西取江陵上游六县。

诸葛亮自不用说,他可谓是刘景日后抗衡曹操的最大倚仗。

刘景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因为前世经历,熟知历史等,他或许会是一名合格的主君,但却非军事天才,至少无法与三国唯二的军事家曹操比肩。

刘景麾下有能力抗衡曹操的,只有诸葛亮。为了让诸葛亮尽快成长起来,似这种独当一面的机会,刘景根本不做他想,诸葛亮必是首选。

用甘宁为将,是因为历史上周瑜顿挫江陵城下时,便是其向周瑜献计先取夷陵,断江陵西援,这也成为了南郡之战的转折点。甘宁是最适合的领军人选。

四大校尉中,黄忠、魏延勇冠三军,可重要性却不及霍峻、霍笃兄弟,二人出身枝江,而大军西进的第一站,就是枝江县。

霍峻主动向在场众人介绍起家乡枝江的情况:“枝江之名,源于境内江汜枝分,东入大江,故称枝江。枝江县县治设于江中的百里洲上,百里洲因周围百里而得名,亦谓之中州。”

“百里洲上虽能种植桑田瓜果,却不足以自给,且县治城小墙低,难以守备。大军登陆百里洲之日,我族游说于内,枝江吏民必举城归附。”

霍峻敢这么说,自然有原因,早在刘景军抵达江陵之初,霍氏兄弟便奉刘景之命,派人悄悄潜回枝江,联络族人。

霍氏乃枝江大族,出任县职者不在少数,甚至就连县中大吏廷(五官)掾,亦为霍氏族人。

枝江既不能守,又有霍氏为内应,除了投降,别无他路。

刘景微微点了点头,而后手指地图上夷陵的位置,对诸葛亮、甘宁等人道:“此番西进,重在夷陵。正所谓兵贵神速,夺取枝江后,不可久留,应趁着上游诸县无备,迅速溯江西进,攻占夷陵。夷陵一下,分兵把守峡口,即可立于不败之地。届时不管是回师夷道、佷山,还是进军秭归、巫县,无不遂意。”

所谓的峡口,也就是三峡夷陵峡之口,三峡西起益州鱼复,经巫县、秭归,至夷陵为止,长达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极其险恶。

由于刘表素与刘璋不睦,因此靠近益州的巫县、秭归设有一支数千人的驻军,以备西方。刘景军扼住夷陵峡口,巫县、秭归之兵立刻便会成为瓮中之鳖。

诸葛亮对三峡的了解,全部来自于书籍、地图,甘宁则不然,当年他兵败益州,走入荆州,横穿七百里三峡,纵然过去了八年之久,至今仍记忆犹新。

离家八载,甘宁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心中对刘璋可谓恨到了极点。让他稍感欣慰的是,亲手将他赶出益州的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