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从李元芳开始>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道门各派初归心从大真人号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道门各派初归心从大真人号令(2 / 3)

喜。

不过欧阳必进并非无用之辈,相反他能力突出,端慎老成,在治理地方时还发明了人力耕地机,功泽后世,虽然是靠了关系进来的,也有真才实学。

此时看了供词中的水域,顿时惊呼起来:「贼子要么在大通河、白漕与卫漕游走?要么在会通河盘踞?」

朱元璋立国时期,国都在金陵,四方的赋税是经过长江运送过去的,天然水系使用起来很方便,漕运并不发达,针对运河的治理,仅仅限制在几个局部的河流上。

全国性质的运河整治,是朱棣时期开始的,北自大通桥起,南到杭州,全长共三千余里,分别由大通河、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组成,总称之为漕河。

这些是官方称谓,到了各地还是以当地为号,通俗好记。

比如大通河的源头,是昌平深山中各泉水汇合后流经都城,然后流过大通桥,向东流到通州,最后流入白河,在本地人口中,又叫「北京港」。

白漕又称白河,元代的时候被称为通州运粮河,从通州往南流,最后在天津流入卫漕。

卫漕即卫河,元代的时候被称为御河,从天津往南方流动。

欧阳必进失色的原因正在与此,九叶灵芝草活动的范围,太接近京师了,简直就是在眼皮子底下活动。

这是龙婆有意为之。

离得远了,哪怕污秽爆发开来,让沿途的城镇遭受大灾,也是冰冷冷的数字,死一万、死十万甚至伏尸百万,地方官员都承受不起,京师的权贵则不见得会真正在乎,只有让都城感受到切肤之痛,才具备最强的威慑性。

欧阳必进就紧张非常:「这三段河道绝对乱不得,不然的话,整个京师都要遭殃!」

陆炳道:「京师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会通河又如何?」

欧阳必进惨然道:「那里其实更重要,是南北之脊啊……两位随我来!」

跟着这位漕运总督上了大船,进入船舱后,就见一幅地图铺开,其上正是京杭大运河的各个河段,虽然肯定不如后世那般精确,但就如今的年代而言,已经标注得极为详细。

李彦暗暗点头。

明朝中后期在许多方面很是拉胯,所幸运河是民生根基,治理得还是不错,万历年间的《河防一览》中都有言,「治河莫难于我朝,亦莫善于我朝」「以治河之工,而收漕运之利」。

而欧阳必进的手指在运河中部划过:「这条会通河,永乐九年开始重新修整,前朝的河道狭窄、水浅,不能通行大型船只,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又决口,淤泥阻塞,只能再次开凿,重新修整。」

「就为了修这条河段,征用民夫三十余万人,历经四年才完成,修筑闸门一百多个,

又设置积水、进水、平水等闸门五十余处,还修建二十座堤坝防止河水外泄。」

「其中为了引水分流,河床上建的南北两坝闸最为重要,控制水量,南流三分,南会泗水,北流七分,注入御河,民间又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陆炳脸色难看:「如果灵芝草在这里爆发生乱,那就相当于把运河拦腰斩断?后果不堪设想啊!」

李彦则开口问道:「会通河既是人工开凿,大致有多深?」

欧阳必进这点并不能确定,询问了漕运的官员后,给予答复:「最初是深一丈三尺,宽三丈二尺,本朝尚未有过大的修缮,淤泥堆积,恐怕要略浅些,不过载重八百斛的船只,依旧可以自由行驶。」

李彦道:「太浅了,江河中的龙宫不比四海龙宫庞大,却也难以在这么浅的河道通行,除非九叶灵芝草主动离开龙宫,亦或是运用类似于须弥芥子之类的手段……」

陆炳精神一振:「所以会通河作为南北之脊,对于运河的破坏性虽然最大,但灵芝草最有可能的,还是在靠近京师的河段徘徊?」

欧阳必进皱眉:「可万一不是……」

李彦道:「对于一个有灵性,但灵智又不是太高的目标,我们只能设想它位于自己的舒适区间,再进行侧重,否则一条一条河段搜寻过来,肯定打草惊蛇,后果更为严重。」

这样勇于承担责任,欧阳必进还是十分佩服的,目光上移,落在大通河、白漕和卫漕上:「如果以深度确定位置,倒是好办了,能容纳龙宫的河段并不多。」

陆炳道:「我们还有龙婆交代的秘法,可以将灵芝草引出来,只要它浮上水面,一切都好办了。」

李彦道:「这类灵物都极为敏锐,还是要做好战斗的装备,战前还要选定几处可以舍弃的河段,如果难以将龙宫直接拿下,就要将它逼入那里,将污染降低到极致。」

陆炳看向欧阳必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