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笔,放空了思绪。
“你说是不是有才华的人都这样想不开,我有一个朋友与他同班,说他的偶像就是海子,写诗还拿过奖项呢。”
“因人而异吧。”
“你可不能学他们这样。”沈静一双大而亮的眼睛盯着她,打趣道。
“怎么突然说这样的话?”
“你不是也挺有才华,语文老师每次都夸你来着。”
“我那点文墨,拿来应付考试都够呛,哪里算得上才华,再说我可没有他们这样的勇气。”余少欢苦笑道。
沈静拍拍她的肩,“总之,要我说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么?”
余少欢笑了笑,没有反驳。
心里却道:那可不一定。
虽然她对这位已故的同学也心生同情与惋惜,但很快又释怀了。
以海子为标,他肯定也有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心情吧,与自己追随的人殊途同归,未尝不是属于他的浪漫。
这件事虽然在当年轰动一时,但很快就被紧张的备考气氛所淹没,渐渐地,大家还是按部就班的学习和生活,也无人再提及。
自杀事件落幕,可这余韵却深深刻在余少欢的脑海中。
她时常会想,到底是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才会放弃一切走向毁灭。
当他看到冰冷的铁轨,听到轰隆的火车汽笛声,又是怎样的心情,是害怕还是后悔亦或者平静?
可是一切都随着车轮碾过,真相也变得血肉模糊,不得而知,而他们更是陌路之人,生平无迹可寻。
对于死亡的看法,她找不到答案。
而知道答案的人,早就掩埋在黄土之下无法说话。
想到这桩往事,余少欢不由得又想到吴多喜。
如果他们是同届的校友,一定也知道此事。
一时间,她又想再与人讨论讨论关于死亡的看法。
“现在忙吗?”
七月七日,下午两点,太阳西照,余少欢拉上窗帘躺在沙发上给吴多喜发了条消息。
空调的冷风从她头顶落下,凉意阵阵,她不由得拉了毛毯盖住双腿。
大约十分钟后,对方才回消息。
“什么事?”
“既然你说我们是校友,你知道卧轨自杀事件吗?”
发出这条消息,她内心有些不安。
一是怕这种奇怪的话题引起别人不快,二是也怕对方不知,扫自己的兴。
她紧盯着对话框上一直显示的“正在输入......”
可是,半晌,消息弹出,只有两字,“知道。”
紧接着,对方又回:“那件事的主人公曾经是我的好朋友。”
余少欢有些惊讶,这是她未想到之事。
如此一来,岂不是勾起了别人的伤心往事。
“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
“没关系,算一算都过去十几年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这种想法?”
“说来惭愧,我自称是他的好朋友,但在他自杀之前,我都从未察觉到他起了这种心思,事发之后,我感到震惊不解,随后是愧疚,最后才是悲伤,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原来离我并不遥远,哪怕我们才十八岁。”
“或许是因为海子吗?听闻他也是个极具才华之人,这样的人往往情感丰富心思敏感......”
对方发来一个苦笑的表情,随后道:“老师也这么说,他说我们才十八岁,不该追寻这种关于人生、死亡以及意义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应该把心思放在高考上,有这样多余的心思不如想想怎么考上重点大学。”
“现在你怎么想?”
“虽然我无法接受他的离去,但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再度回想起来,也能理解他一二分了,或许我不该这么说,但谁能保证活着才是他最好的结局呢?”
“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但你这话若叫别人听见,可是有唆使人轻生的嫌疑了。”
“但是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想办法救他。”
“喔?你不是刚说死亡于他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好朋友,我不想失去他,我也说了只是或许,也许活下来,还有更好的选择。”
“哪怕对方因此而痛苦地活着,你也要留住他吗?”
“我不相信他对我们的情谊毫无留恋,如果真是如此,说明是我做的不够,是我带给他的快乐没有战胜他的人生天平上另一端的痛苦。”
余少欢看着这句话沉默了片刻,才回道:“听你这么说,我也改变想法了,现在我觉得你的朋友或许应该活下来。”
这话确实是一种宽慰,亦饱含一丝动容。
“谢谢你。”对方郑重其事回道。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