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司农寺,皇家的立身之本才更加牢固!” 见到寿王上奏而来的文书,李隆基满意的点头,对这个皇子他算是真心实意的有些喜欢了,而不是爱屋及乌。 关键是知情趣,不该要的绝不有非分之想。 至于司农寺...给他全权处理也不是坏事,如今新的农具随着他的诏令传播天下,各地都传来了称颂圣天子仁慈大德的上表。 甚至还有地方送来了万民书,感激天子的恩情。 光是这一点,李隆基便觉得给寿王多一些倾斜亦是理所当然。 要知道司农寺可并非李瑁一人之司农寺,乃是整个朝廷的司农寺,有了之前他改进的新农具的标杆在。 这位大唐天子对良种的改良出现,也抱有了极大的期待,甚至听闻已经开始利用什么农家的杂交技术,弄出了不少新鲜的食材出来。 作为技术的验证,下一步就会在粮种上进行类似的技术改造。 因为疆域极大,一地产量大的粮食,可能换一地就产量变低,所以司农寺的方向也不止是普遍高产的粮种,还有各种比如耐寒,耐旱,或者是能抗病虫害的粮种,都有在研究。 可以说,正是因为已经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也知道这些事情需要花费多少的时间,又要投入多少精力,李隆基才不担心寿王李瑁会对自己的位置有多少的威胁。 只要真正的投入进去了,那么李瑁就不可能冒着逆天下大不为的后果,放弃这些粮种的研究。 因为只要有所听闻就知道,司农寺这些事情到底是何等的重要,这可是可以真正的流芳百世。 为此,李瑁已经半公开的开始寻找医家,农家的百家中人参与进去,并且给出了承诺会给出他们与当今官员一样的身份,一旦有所成不但可以得爵位,还能命名新的粮种。 虽然有些僭越的成分在,李隆基却也很理解李瑁的做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有些人无法用钱财去打动,那就是名气来招揽,名气也不能撼动,就用天下万民的温饱,总能打动这些高人。 甚至李瑁在进行的提高匠人的地位,李隆基也看在眼里,这在他心中都不是什么大事。 而且也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有了新农具一说,加上黄天道人的宣传出的几种不同世道的理论,实际上有识之士都将目光放在了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匠人身上。 因为他们从许多史书当中也发现了,时代的鼎盛变革,实际上很多都和这些匠人的发明有关系。 一旦他们可以发明改善劳动力,甚至是提升劳动效率的工具,立马就能让下一个时代迅速的迈入繁荣。 ‘一個是农,一个是工,都是提升国家综合力量最基本的路子。’ ‘提升这两者的地位有益于帝国的稳定,同时间也可以打压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甚至还能控制这些人进入朝廷,毕竟农家,鲁家,工家,医家的专业性,可比这些世家大族的强多了...’ 作为帝国的主宰者,那位大唐圣人的眸子里闪过了诸多的异彩,一个个可能性的规划被他衍生出来。. 对于政务有些倦怠了,不代表对于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未来就没有激情了。 相反,这种新出现的事务才是真正能够引起他兴致的。 不过事情一件件来做,就算是要真的按照寿王的路子来,也需要很长的时间铺垫,正好这个空隙间,李隆基就可以将深化的变革执行下去,李林甫便是他选定的第一执行人! ‘但还不急,张九龄离开前,需要完成最后的事情。’ ‘而且朝野之间,让李林甫独揽大权,却不能只有一个声音...’ 异议的声音必须存在,不然日后时间久了,便只知宰相而不知天子了。 只不过这样的人物必须油滑老辣,该如何圈定人物,很快这位天子的心中就已经涌出了好几个名字。 随即李隆基那沉稳带着几分不容拒绝威严的声音响起。 “唤力士进来!” 一直在外间等待的高力士,立马就走了进来,在恭谨的行礼后,便得到了几个名字,而李隆基需要的就是这些人最近这段时间的一举一动,任何的东西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 “若是之前,如今的这位大唐天子,只是已经看不到未来还能怎么做,开始厌烦政务,预备要好好享受一段时间。” “那么在吾给出了那一段关于‘治乱,升平,小康,太平,大同’的言论后,恐怕有志之士怕是都已经动了起来,已经看到了改变天下王朝运转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