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扰攘(4 / 11)

不合时宜地响起,“啪嗒”一声,落在盘中。

诸葛亮沉吟未决,慢条斯理道:“文长,一万兵马远不可得到长安。”

“然。一万兵力,快攻有余,镇守不足。丞相只须大军屯于陇右,长安既失,莫说三郡,整个西陲都是囊中之物。待延长安事定,丞相自率三郡钱粮兵马,一并东进,诸郡再败,我军便平原掠地……”魏延自信满满地分析着。

诸葛亮不语,只是低头沉吟,若有所思。

魏延只顾趁热打铁:“丞相,某已于此前未曾出师时亲走子午谷南端。其势极险,两侧鸟道无人烟,汉中同北地两处要塞,概不设防,此乃魏人疏漏所在。若攻其薄弱,则先帝基业可定矣。”

“文长可曾走完这子午栈道?殊不知:地至远,则轻守,至近,必重守。”诸葛亮的语气里不带任何情绪:“将军征战多年,不会不知此理吧?”

魏延自然点点头。

“还有,是‘陛下’的基业。”

“是、是……”魏延被这句话才压得低了头,连连拱手。他意识到言语中有不妥之处,稍显窘迫。

“本相了解你的思量。”诸葛亮话锋一转:“子午谷险峻,行路艰难,若逢上霖雨天,则难上加难。若无全盘把握,于军……恐有大损。况且子午道近长安的隘口有无设防,你我岂能猜测?管中确可窥豹,一叶亦可障目。”

“丞相!”魏延有点气恼:“终归是兵马无多,左支右绌罢了!”他说完便起身告辞,临转身,还带了情绪在面子上。

诸葛亮默然听着魏延掀起的帐角在他身后留下的“哗啦”一声脆响,缓缓合上眼皮。

魏延一出帐外便碰着马岱。后者看他好似胸中有怒气,自然问这股气缘何而起。

见四下都是巡营兵士,人多嘴杂,魏延便扯了马岱到帐房拐角处,又往深处走了几步路,说起刚才事。

“兵家之事确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夫有失,丞相心中都过意不去。文长兄何不体谅些?”马岱宽慰魏延。

“非!若此一举得定中原,此后数年便再无战事!”魏延沉沉叹气:“所谓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而不得!”

“这哪里是‘舍’与‘得’的问题啊……”马岱皱眉:“这是一万儿郎的生死。不止他们,这也是你魏兄的生死啊!若舍的是他物,便也作罢了。攸关性命……丞相、你、我,人人须得谨慎思量!”

“哼!”魏延冷冷反驳马岱:“丞相确是不舍得。国家人口贫乏,此次带来十几万军马粮车,已是倾国之力。若有二十万、五十万的,区区一万先锋算什么?我这一副身躯,陷了便陷了!丞相平生从不弄险,这乃是他追随先帝之时白手草创,局势不允他弄险,造成了他慎之又慎的做事风格……”

“慎议!慎议。”马岱朝四周看,他拍拍魏延的肩,示意他的大嗓门收一收。

魏延本来已经吐掉了方才极为不快的情绪,听马岱话中显出畏缩,不甘之意再上心头。他一掌拍开马岱试图按住自己肩头的手:“先帝夺益州的两万人,有一半都是我从襄阳带来的部曲。先帝在时,朝野上下谁不敬我?如今伐魏大业刚要开始,丞相却独揽大权,绝口不问我们为将者几句?要说子午谷前后地势,我确是看过的,却白白挨了个‘一叶障目’的骂……”

“好了……好了。”马岱将魏延扯到更远处。魏延挥袖甩开马岱的手:“泰伯,要我说,你马氏一族这几年也够憋屈的!嫠乡侯尚在时,朝中谁不赞你们兄弟克定益州的功劳?可后来先帝东征孙氏,却将他束于高阁。先帝若真能尽材,征西将军也不会那么快就离世……现在,你啊你!”魏延不禁点了点马岱的肩膀,皱眉道:“孟起英豪的一面你没学着多少,他明哲保身的一套,你们马家上下,倒贯彻地挺好。”

“诶!文长兄!先帝和陛下的任用自有道理,我们做臣子的,不必多言。”马岱赶紧说:“先帝的确‘人尽其才’,想文长兄官拜汉中太守之时,引来多少艳羡啊?再说当今天子,年纪虽轻,却聪敏好学,此朝的人事任用,自然也不必你我评判。”

“你呀……”魏延不满地瞅他一眼:“从什么时候起,你说话竟滴水不漏了?”

“魏兄怀中不爽利,不如随小弟去帐中饮口清茶,去去火气。”马岱伸手拉住魏延,后者也只好摇头晃脑,随他去了。

“丞相不是不会弄险,他那是不敢!”魏延还在絮叨。马岱一边拽他一边劝:“谨慎好……谨慎总归好过弄险。快走吧,文长兄!”

次夜,中军帐内。

诸将已各自退去,做四更开拔的准备。唯独余了个赵云,依旧身披鳞甲,腰挂宝剑,立于诸葛亮身侧。

二人面前展开一幅垂地的陇西地图,画得分外详尽。赵云和诸葛亮一并凑近了看,两颗心中,各自思量。

赵云道:“前日杨威公送来的三郡官员名册,丞相可阅过?”

“嗯。”诸葛亮道:“见册如见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