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穿二代战神皇帝成长史> 第 89 章 算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89 章 算学(2 / 4)

班主连忙拿了碳笔:“我记下,之后改。”

另一路过的大娘又喊:“小桂花,这戏不能再唱一遍吗?还没听够呢!”

吕瑛看了看天时:“我们半个时辰内得进城了,路上得花点时间,大娘您还想听,我唱个短点的曲子。”

他和额头贴着狗皮膏药、戴着假胡子的梅沙说:“吹个《两两相望》。”

这是吕瑛从亲娘那边学来的曲子,调子、歌词实在是与南禹本土不一样的,前奏更有异域风情,江湖侠气却很足,跑江湖的侠士无论男女都能接受。

红衣“少女”干脆坐台子上,抱着个琵琶也给自己伴奏,边弹边唱,姿态松弛而随意,李耀宗却看得痴了。

唱完一曲,大娘送了朱家班一把小葱,又有人送了他们鸡蛋和糙面饼,也不算全无收获。

吕瑛捧着铜锣说谢谢,就看到一块色泽纯正的银锭落到铜锣中,令他手腕一沉,他抬眼一看。

下盘不稳、手臂不够粗、眼神还算清澈但不够明亮,面上有着年轻人充沛的血气和青春……一个武功稀疏平常,连杀绝都比不了的小菜鸟。

李耀宗:“我、我姓李。”

吕瑛:“哦,

我姓秦。”

一旁注视着小主子的梅沙别开脸,

心想主子这人还是实在,

行走江湖时连个假姓都不报。

吕瑛与戏班收拾东西入了城,半个时辰后,天上落了一场雨,雨不大,却淅淅沥沥降了许久。

他们在赁的院子里歇下,朱家班的徒弟端上餐食,班主夫人和女儿搬了条板凳坐一边,听吕瑛讲话。

“根据我们一路走来的调研,目前南禹的识字人数占总人数的半成不到,江浙一地文治兴盛,许是比这边好些,但民间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在通过扫盲使大部分青壮脱盲前,若我们要宣扬政令,就必须要有比文字更能传播的东西。”

梅沙低头记着,朱家班的班主默默点头,他本是考不上科举的穷书生,加上爱上县里的花魁娘子,父母去世后就壮着胆子带人逃离老家,没想到人到中年了,居然会被泽国的皇族买下。

如今吕瑛传授他们这些东西,以后肯定是要大用他们的,这是人生大机遇,为了抓住这份机遇,他、妻子、两个女儿、三个徒弟都恨不得点灯熬油、从早到晚的领悟小殿下的意思。

“戏剧是少有的、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农田平民都能享受的东西,当一样东西可以传遍各个群体的人时,它的力量就绝对不能低估,而是要大力重视起来。”

吕瑛还在说:“百姓们没什么玩的,除了苦干,也就偶尔有唱大戏的、卖杂货的路过时,能让他们那儿热闹些,既如此,戏就是很重要的东西了,好本子泽国那边也是有人写的,只是这些年只能在沿海一带演,传不到更远,我如今亲眼调查,才发现是方言所致。”

“这就涉及到了戏剧到了异地需要改编的问题,能做到这一点的戏班子自然是到哪都有饭吃,梅沙,你记一下,回去以后,要鼓励泽国这一行的人创新改进,学会往外走。”

“还有就是,如果我们想要让更多的百姓愿意看我们给的戏,去喜欢、去接受戏里传达的政令和风俗,就要把戏写得令人喜欢……原来的三拍戏还是太慢了,加快一点。”

朱班主的夫人叫珍珠,她说:“可改戏是要变祖宗之法,会不会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同行前辈不愿意呢?他们只要立个条条道道,说我们改的地方伤了道德规矩,我们可就什么都做不了啦。”

吕瑛冷笑:“哪有那么多厚古薄今的傻蛋?万事万物都要有求变求新的劲儿,才不至于化为史书上的尘埃,何况你说的那些同行前辈管天管地,难道还能管老百姓喜欢什么不成?只要你们的东西比他们的东西更讨看客喜欢,那他们就赢不过你们。”

“若有人敢在此事上玩阴私手段,尽管来找我!”

吕瑛翻遍史书,也没见过哪个唱戏的“祖宗”能和皇帝掰腕子的呢!吕瑛能做大半个泽国的主,有他撑着,这些人怕什么!

但他也知道文艺这方面吧,是很方便一些人做手脚的,所以他干脆一边培养人才,一边找些有才但在行业中无权威的人来试着搞,也不愿意找那些在戏剧中素有威望的“老前辈”给他做事。

虽然那些人见了吕瑛这样的权贵,肯定是滑跪得比谁都快的,可戏改一事才起了个头,很不该让那些根子就是歪的人来折腾。

等这事定了,那些人再顺着风潮过来,吕瑛也要看他们跪的标不标准,才考虑用不用呢。

开完这个会,吕瑛让朱班主和珍珠夫人先拿《芙蓉恨》试试手,将其更改得能适应湖湘道。

回到厢房中,他为三个瘫着的老婆婆加固穴道的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