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沈邈却以钱权为之祝福难免惹人心生芥蒂,让人不快。
沈溪见众人神色各异,便引着沈邈入座,只笑道:“童言无忌,望诸位海涵。”
“好了各位,时候差不多了,我们祈愿吧。”夏吁孜起身,整理仪容。
人群肃静,原先不满躁动的情绪霎时安静下来,顿显虔诚,起身行礼。沈邈也学着样子,并无半分戏虐。
“安州福焉,昭此四方。龙恩浩荡,赐此安详。上苍垂怜,听此祷告。三谢三愿,福祉永存。”敬重虔诚的诵读声从夏吁孜的口中流出,显示出身为凡人的谦卑温善。一六岁童子手执稻惠上前。
“一谢上天赐我今世一生,二谢天子许我沃土肥田,三谢亲朋好友知心知义。”夏吁孜郑重地将稻惠分为三份。
“此三谢,天地有灵,悉能明知。”
又一童子执三竹篮而入。
“一愿天下和平安定,二愿犊州丰收依旧,三愿百姓安居乐业。”夏吁孜将稻惠分别放入竹篮。
“此三愿,万物和息,均可真成。”
秋收冬藏,大雁南飞。宴会过后县府里又清冷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每年宴堂摆宴庆雨之时,聚四方之士,把酒言欢,其乐融融。或为天下苍生聊表愿景,或为黎民百姓再续手足之情。
人之初,性本善。
夏吁孜不会不记得,当年谷税洪灾的时候,安州雨下,柳絮飘摇人也如浮萍,冷暖不自知。
“桑梓~如淑兰~兮~,南望~漂荻扶~再释~”窗外是微风徐徐,天高云淡,清澈的歌声缓缓响起,引人遐思。是怅是愁是归去,坐在案几之上,夏吁孜思绪飘荡,歌喉韵律比起宫廷宴乐多了份质朴自然,比起民间技乐更多的典雅。
“洛水~雾隙,游子~不渡河桥溪,怎入此~逍遥界地?”
“大人。”下人轻声禀报,无意打扰夏吁孜开腔,“白公子来访。”
“时~予人去~不见人迹兮~,枫落~几度~又~被风吹去。”
白祈辞到县府之时,就听到这唱词。立在庭院里,兰花开的时节尚早,但是菊花倒是有三两朵正开着,早春犊州遍地的兰花如今也只是一捧绿草如茵罢了。
“公子随我来。”
入这书房,被下人领着坐下,见夏吁孜坐在案几仰声吟唱,风未动,他的眼也寂静着从窗外回来,亲手沏茶,口中曲调未停又染上一缕茶香。
“故去~忽自~初来寺~,墨~发飘飘~兮~,与君~初相识……”
与君初相识。
白祈辞想起了自己初见夏吁孜的时候,也是如今日一般穿着官服唱着词曲。
曲中人非他,甚至非人,而这一别永别不得归的愁绪让他默然。夏吁孜口中的思乡曲并不应景,今日是为离去,我本不思乡,也不伤怀。
“……既非~已然如此~,不若~再斟酒~醉一壶,清~茶淡饭而已。”
一曲终了,夏吁孜又恢复那温润如玉的模样。
“阿辞来了。”夏吁孜将沏好的茶递与白祈辞,“今日医馆不忙吗?书院到是歇息了,有空来我这转。宴会不来,宴后来。”
“桑梓如淑兰兮,夏大人唱的好。”白祈辞接过夏吁孜的茶,答非所问。
“哼。”夏吁孜嗤笑,“是曲子好,不是我唱的好。”
“夏大人谦虚了。元安先生的曲写的是好,然而孔西门之变远戍边疆,到底是多了些幽怨,少了些气度。”
“好啊,祈辞。要是让谢潦他老人家知道了不知做何感想,这元安的名字还不得让给你才是。”夏吁孜对着无厘头的言论颇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
谢潦,字亭常,号元安。年少成名,其文诗词曲堪为一绝,一朝中举,被先帝重用,少年恣意张扬其前途不可限量。然孔西门之变以欺君之罪远戍边疆,有人说未定死罪是先帝不舍人才,然新帝登基三年也未见得谢潦被召回朝廷。说谢潦老,其实还未满四十,然而其跌宕起伏却更催人老。
白祈辞不置可否,微泯茶一口,“夏大人的茶沏得也好。”
“哈哈……”夏吁孜是笑了,“和着今天来这就是为了恭维我的。”
“不敢。”
“无事不登三宝殿,祈辞,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夏大人任期可满了?”白祈辞说道。
“公事?”夏吁孜又倒一杯茶,“是要满了,三月罢。”
“任期一满,等不到兰花开,以夏大人的政绩怕是要到京城去了。”白祈辞语气平淡。
“那是官家事,与我何干?”
“干不干系,夏大人比我清楚。汴京如何,夏大人也比我清楚。”
“我清楚什——”
“夏大人想不想去京城——也比我清楚。”白祈辞打断夏吁孜的话。
一时之间,夏吁孜哑口无言。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