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宫,甘露殿。
李世民翻看着手中的书册,眼神明亮无比。
今日是李恪主动入宫求见,说是要给自己看一样东西。
起初李世民还没太当回事儿,但看过之后却发现,自己这儿子着实给了自己不小的惊喜。
一册《三字经》一册《百家姓》。
前者识字明理,后者虽然简单,并没有文理之说,但内容却是耐人寻味。
李恪将李姓拍在第一,而所谓五姓七望的姓氏则是排到了后面。
如果说自己贞观六年编撰的《氏族志》还要被五姓七望掣肘,那这百家姓就有点刨五姓七望祖坟的意思了。
毕竟,《氏族志》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适用启蒙,读书之后哪怕是看过也知道了士族地位的重要性,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成效太慢。
倒是李恪所写的这本《百家姓》,一旦被用于幼子启蒙,那么对于他们来说皇家第一的观念就会被种下去。
如此一来,士族豪门反应过来也就完了。
这册子看的普通,但却是一个不错的杀招。
心中念及此处,李世民便抬头看向李恪,脸上也逐渐浮现出来一抹笑容。
“恪儿啊,这两本册子不错,难为你有心了。”
“你母妃有你这儿子,实在是有幸
的很啊!”
李恪笑而不语,只是躬身受着。
李世民见状,接着说道:“话说起来,这册子给你那未出世的弟弟或者妹妹启蒙用,是不是有些浪费了?”
“朕的意思是单给他们用有些可惜了,朕打算让一些适龄之人全都学习此册,你以为如何?”
“儿臣听凭父皇的安排,若是父皇有需要,儿臣可让名下的印坊加班加点刊印。”
一听这话,李世民顿时眼神一亮!
“也就是说,你赞同朕的这个想法?”
李恪微微颔首,随即道:“儿臣起初也是这样想的。”
闻言,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
“你也是这么想的?说说看,朕倒是有些好奇你为何要这样做。”
听到李世民询问,李恪便拱手道:“父皇,您是少有的明君,目光必然独到,应当看出来了我大唐祸根所在,那便是士族。”
此话一出,李世民瞳孔骤然一缩,猛地抬手将李恪话头打断。
犹豫了片刻之后,便挥手让殿内其他人先退出去,独留下李世民和李恪两人在场。
看着这一幕,李恪也知道,李世民如此谨慎,自己今天如果不拿出来点东西,怕是说不过去了。
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之后,李恪便听到李世民的声音再
次响起。
“接着说。”
一听这话,李恪便娓娓道来。
“父皇,儿臣封地在齐州,历经卢家一案,心中当时已经对士族豪门有了警惕之心。”
“这来来回回一番调查发现,所谓士族豪门,似乎要比儿臣所想的关系还要复杂。”
“各家传承数百年,无论是在文坛还是在政商两届,皆有不小的人脉。”
“但他们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自汉以来,也经历了几场大的危机,比如魏晋之时的衣冠南渡,还有更近的前隋东征高句丽。”
“这些大事儿他们无力阻挡,只能被裹挟前进,最终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是当年父皇的对手窦建德,能够在河北之站稳脚跟的主要原因,因为窦建德便是他们扶持起来的。”
听到李恪这么说,李世民心中微震。
这些东西鲜少有人去专门琢磨,尤其是皇子,如果没有专门告知,绝对不会有人去研究这种东西。
甚至于他这个做皇帝的还知道,自己不少儿子就在暗中勾结士族豪门。
哪怕是太子,也对关陇贵族极为亲近。
“河北士族山东士族其实都是一体,你有此见地朕甚是欣慰,那以你看来,关陇之地的士族又当如何?”
“一丘之貉。
”
简简单单四个字,瞬间就表明了李恪的态度。
“所谓士族,无论是军勋起家还是诗书起家,最终都会变成尾大不掉之势,目下关陇贵族可用,未来儿臣可不敢说这话。”
听到李恪的意思,李世民不由得沉默下来。
不得不说,李恪这一番话属实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了。
身为帝皇,只有利用并无真正意义上的亲疏关系。
目下朝臣们都觉得长孙无忌是自己的心腹,但日后是不是谁能说得准?
放眼后宫皇子,对于长孙无忌这个国舅多是倚仗惧怕,自己还在倒是无所谓,但新皇登基如何能够压制得住他?
也就是李恪有这个能力了。
虽然说手段稚嫩了一些,但总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