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开支,因为王福臣的工资涨了几块钱,所以,艳玲对老王更是百分百地依靠着,没有二心,一心扶持家庭,而且每天上班儿根本就不用老王动手去买菜什么的,把老王的地位搞得那是高高在上。
随着国家建设的日新月异,电业局也开始忙碌起来,需要架线的地方太多,福臣单位也开始电建工程,组成了大修队,由于他在大集体干活时会开拖拉机,所以单位唯一的手扶拖拉机就让他开上拉杆运线。
福臣的想法很简单,看到拖拉机可以拉很多人去工程现场就高兴,那时电业局都在学习铁人王进喜,除了日常管理电,还有农村电业局农场的十多亩地的农场要种庄稼,还有牛、羊、马啥的要拉,拉豆腐渣饼喂牲畜。
每当春耕的季节,大修队的人就出去下屯种地,电业局大大小小不分男女、干部群众全都去干活,用以保障职工平时的收入和食堂的饭菜。
尤其收庄稼时,拖拉机带大斗比苏联大卡车还能装粮食,最为重要的还有一点,到荒郊野外架线还可以用拖拉机拉料、接送工人,不用受到环境的限制。
每天福臣就开着拖拉机地东跑西颠的,看着同志们在车斗里颠来簸去有说有笑,他平时话不多,但也爱开点玩笑,有时候男女工人开点过分的玩笑,逗得大家开心,他也跟着开心。
下雨的时候就烦人了,一个个都淋得像落汤鸡,福臣就想办法,提前把雨衣都垫在车斗里,一旦下雨就穿上。一旦下大雨,视线不好,他常常一只手扶着车,一只手撩雨衣,经常因为拖拉机跑得太快,遇上个坑包啥的,车斗里的人就颠得乱七八糟的。
可以肯定的是,福臣的能说会道会办事绝对是在农场练成的。
春天一到,农场的土地种下的豆角、豇豆、玉米、小豆等庄稼,待到暑假时一部分农作物便可以收获了,为了防止农村大牲口糟蹋和好吃懒做的盲流子偷收,大家伙轮流“看地”成为重任。
早饭后,福臣一路躺着露水忍受着密集的“小咬”不断地在身前身后、额头、嘴巴和脸上的飞,让福臣不胜其烦地落荒而逃。
他跑到黄土坡上躲避,站在高处才发现这个制高点可以将农场里的地块一览无余。
于是,这块高岗就成为看大田的阵地,作为护秋的瞭望站,一旦发现附近有偷秋的人出现,大家伙就迅速跑下土包,拿着镐把子、粪叉子朝着地里猛冲,到达现场就是一通狂揍,好在当初法律没有这么严,挨打的小偷小摸也只能是甘愿倒霉。
福臣在大队曾经安身立命的一座农场红砖房,在他的岁月流传中早已幻化成灵魂舒坦的故里,久久不会消失,因为那是快乐和自由的。
改革开放之后,电业局职工的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职工极为关注的家属住房难问题得以突破,在电业局附近新盖多幢楼房后,农场附近的家属房也渐渐地消失了它的作用,职工慢慢地都分到房子回城了。
福臣的全部的家当仅用一台挎斗摩托就完成了,其他人家也都是几床被褥、几套工作服、木箱等。
在福臣的一生当中,从此就割舍了自己与农场生活的联系,融入城市建设中,因为是冬天搬的小家,从农场顶着刺骨的寒风骑着摩托车回家的路感觉漫长又寒冷,大皮棉袄似乎早已被风打透,冻得福臣鼻涕顺风甩了一道。
由于东北建设急需石化产业的发展,电业局帮助油田建电站和110千伏地送电线,福臣也跟着大修队经常不住家,跑前跑后地在工地,最长时间都快半年了。
福臣头发长还带卷,爱留个中分,平时不喜欢戴帽子,夏天小风一吹,一天跑下来,卷头发被风吹得全往后倒,看起来好像红缨枪的穗子。
上班时经常穿一件绿军装一件蓝军装,可能是经常在外干活太久,领子边已经磨得掉色了,一双解放军的胶鞋,常常是刷干净了穿,还有一双千层底的懒汉鞋。
福臣带的大修队工人由于工作忙,干活多,随时随地就拿卷烟来缓解疲劳,一般人都好一口,福臣烟瘾不大,但是,满口的牙齿还是被烟熏得微微发黄。
艳玲和家里人也没有跟着他去,一年坐火车回家的时间见不上几面,每次回来后,艳玲和孩子都十分高兴,一大家人好好团聚。
福臣的手扶拖拉机长长地一溜黑烟,在油田的周边乡村、林带山间、大地田野里奔跑着,在大修队工人们的眼里,福臣不像个带班班长,更像个农场老大哥。
在他们眼里,福臣有点组织领导力,因为当时好多农民家里没有手扶拖拉机,一般都是大队有个一两个,所以,福臣开着这玩意,那是威风凛凛。
开这个玩意倒是威风,但是嘴上开始还有围巾,时间一长就忘带了,小风常年对着嘴往里吹凉气,就落下个胃病,福臣却一直吃东西不挑。
无论是在居民点,还是在工地现场中,几个地瓜或者一大碗碴子、高粱米就萝卜条子,他都吃得不知冷不知热的,艳玲告诉他的话也忘到脑后了,有时和队长出差上外地,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