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当然地,在章锴所在的场所并无太多值得详述的事物,平凡的日常工作便是登记回收那些损坏的工具锤头,时而参与量子研究以及射线照射到DBK的实验项目,日复一日,生活愈发显得枯燥乏味。
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章锴终于找到一丝乐趣——用手中的破碎锤头当作道具,开始投掷游戏。他选择使用细小的锤头去尝试击打较大的锤头,这样的玩法似乎给平淡无奇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小小的乐趣。
章锴经常用细小的锤头去击打较大的锤头,这似乎让他的生活多了几分色彩,让他在工作之余有了一种可以放松心情的方式。有一天,他在车间里偶然间拾取到一块由超高合金钢制成的工具锤,他对这把锤子的结构非常熟悉,因为他曾经在实验室中对这种材料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这是一种至今尚未正式命名的材料,但由于它的性质优良,经常被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由于这款合金的性质尚未完全被理解,还未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便已被用于充当测试锤头之用。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测试后,锤头被用于进行长期的挤压试验,以验证其耐压性能。在这段时间内,锤头承受了高达2000MPa的压力,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压力值。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压力测试后,这枚锤头被彻底压扁了,一部分区域出现了明显的破碎现象,这表明锤头的耐压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无法再继续使用。
然而,尽管锤头已经出现了破碎现象,但这种破碎方式却非常独特。在与DBK接触的那一侧表面,并没有露出任何明显的损伤痕迹,反而隐约折射出淡淡的微光。
这枚破碎的锤体呈现出丝状的裂痕,犹如一把剃须刀刮过后的刷子。在这次试验中,锤头虽然已经出现了破碎现象,但这种破碎方式却非常独特,这表明锤头在承受压力测试时,其内部结构并没有完全断裂,而是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出现了微小的裂纹,这些裂纹最终导致了锤头的破碎。
于是,章锴从数据库中提取到了有关这个锤头的相关信息。这种材质的材料名为2400MPa级高合金超高强度钢,其化学成分的比例额按照重量计算大致如下:碳元素含量为0.20%至0.30%,铬元素含量则为1.0%至3.0%;镍元素的比例在9.5%至10.5%之间;而钴元素的含量在7.0%到9.0%之间;钼元素的含量在1.3%至2.0%之间;铝元素的比例在1.3%至2.0%之间;铌元素的比例控制在小于等于0.10%;镧元素的比例同样控制在小于等于0.10%,其余部分均为铁元素构成。
至于这种高合金超高强度钢,其抗拉强度大于或等于2400MPa,屈服强度亦大于或等于2100MPa,同时具备出色的塑性和韧性。
章锴只是有些纳闷儿,并未多想,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师姐的电话,准备向她请教一番关于这种物理现象的背后原因。
师姐在电话那头的语调略带慵懒,带着点儿调侃的味道:“哎呦,啥事儿啊小锴锴,没别的事儿可干还是没饭吃?”
章锴对这些调侃早已习惯,尽管他是实验室里年纪最小的那位,但听着师姐似乎有些疲惫的语气,他不想错过师姐接电话的机会,毕竟能打通师姐的电话真是不易,哪怕会打扰到师姐的午休,也得抓紧时间问清楚:“我发现一个问题很令人困惑,想请教你是否有何见解。”
师姐打了个哈欠,随口问道:“什么问题着急忙慌的,是不是看上哪个小姑娘了?咱们实验室的那个挪威实习生?那可是大史(史蒂夫博士)的学生,在实验室里被当成宠物,估计你没机会哦。”
章锴没理会这个话题,直白地道出了自己的疑惑:“今天发现了一把锤子,是用1017号合金制成,锤头被压成残渣了可接触面却几乎完好无损,仿佛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师姐一听,立马没了睡意,这是她亲自参与打造的一种合金,对其性能十分了解,于是立刻对章锴下令:“快!把它送到实验室来!”
经过初步检测,压碎的部分并无异常,然而和DBK接触处留下了薄薄的两纳米厚度的一层不明物质,引起了众人的好奇。
经高能辐射探测以及量子诱导实验发现,这种物质中或许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如铀、钚等,使得量子射线易于形成飘移。
然而,这物品本身并未有任何辐射外溢。
这或许是一种渗透现象,也可能是一种量子漂移,即从能量较高的DBK跳转至能量较低的合金钢上,使钢料获得了部分DBK特性。
同时,该物质亦具有一定的DBK硬度,但因为附着于高性能钢上,同时亦具备了一定的韧性。
后续实验发现,在高能辐射量子诱导下,这种渗透现象更为容易发生,最大渗透厚度可达200微米,且两种同样被渗透的物体间也可发生渗透,尤其是在量子诱导下更明显。
换句话说,利用量子诱导有望实现两块新物质的无缝对接。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