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具体还得看袁先生有何打算,是否在做对照试验,不过这一点却是已经记在唐昊心里,不至于一问三不知!
唐昊又沿着稻田走了一圈,这次是穿插稻田田埂之间,每次路过一块田埂,都会停下来仔细观察水稻的长势,然后就是蹲下身子,看看栽种方式,然后就是土壤情况,分裂情况,水稻茎杆长势,田块储水程度。
尽管如此,刘涛也为自己参与这份工作感到幸运。“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修复这些千年文物,很辛苦也很有挑战性,给了我很大的成就感。”刘涛说,“每当我欣赏我们修复完成的壁画时,我就会觉得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敦煌姑娘,郭晓婕从小就听父母讲过很多耐人寻味的莫高故事。“当时我们把它叫做千佛洞,我一直认为那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郭晓婕说。
中学时期的一次莫高窟之旅,点燃了她对莫高窟文化的热情。“这次旅行将我带入了一个古老的世界,我被莫高窟的文化艺术所吸引。”
2008年大学毕业后,郭晓婕决定回到故乡敦煌,选择在莫高窟当导游。对于郭晓婕来说,每一次带领游客参观莫高窟,都是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通过精美的壁画和雕塑,现代人可以一窥古老的丝绸之路,更好地了解灿烂的敦煌文化。
郭晓婕认为自己的使命是向世界讲述敦煌的故事,同时也一直在学习敦煌历史文化。“作为导游,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向游客传播敦煌文化。”郭晓婕说。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工作人员们正开展数字化项目,将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变成数字化产品。
陈鑫就是其中一员,在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工作的四年,他负责壁画的数字化处理。“我们的目标是利用现代技术保护这些文物,让它们活起来并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看到它们。”
陈鑫从小在这座古老的丝路之城长大,对敦煌文化并不陌生。“我从小就知道我的家乡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但是当我真正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才终于明白敦煌的真正魅力。”
经常会有人问陈鑫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因为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有些乏味。但是陈鑫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当我读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院士樊锦诗的传记时,有一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择一事、终一生。”
这句话就像一座灯塔,为陈鑫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想到有一天我的数字项目会在展览中展出,将敦煌的故事和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
朱非清与敦煌的故事始于2016年的一场有关莫高窟的讲座,从那时起,她被莫高窟的文化深深吸引。“每一幅壁画都有一个故事,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让敦煌成为了我心中的圣地。”朱非清说。
2016年底,朱非清第一次来到敦煌,从那时起她决定从北京搬到这座古城。“敦煌是一座安静的城市,我待的时间越长,就越喜欢这里。”朱非清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在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她坚定地选择攻读文物保护硕士学位。
敦煌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是朱非清实现梦想的绝佳之地。
2017年,朱非清进入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工作,目前她正在参与生物组的动物项目。“昆虫、鸟类和老鼠等动物会对文物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的工作就是尽量减少这种伤害,”朱非清说,“希望我的工作能让莫高窟壁画‘老’得慢一点。”
敦煌博物馆馆藏文物13000余件,是展示和弘扬敦煌古文明的重要平台。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数十年的敦煌博物馆馆长石明秀,始终把文化推广作为自己的终极使命。“博物馆是公众与历史交流的场所,”石明秀说,“每件文物都是一个时间旅行者,向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石明秀分享了他最喜欢的文物之一——粟特文古信札背后的故事。这些书信是古代西部商人及其家人写下的,表达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感人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古代人的生活,描绘了丝绸之路沿线繁荣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石明秀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分享这些故事,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领略敦煌千年文化。”
在敦煌千里之外的地方,腾讯的设计师们正在研发新的敦煌文化创新产品。热门游戏《王者荣耀》的角色美术师Kuishi以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为原型,为游戏角色设计了全新皮肤,将盛行于唐代的胡旋舞融入现代元素。
这并不是Kuishi第一次设计与敦煌有关的文化产品,几年前,她就曾开发了以敦煌为主题的皮肤,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一直让她印象深刻,而这次的新产品让她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与220窟壁画有关的新皮肤展现在眼前时,我不仅被它的美所震撼,也被这些壁画背后的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所打动。”Kuishi说,从西域传来的胡旋舞,体现了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