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唐司令身旁。
难怪此人坐在唐司令身旁,毕竟是他连委员长都称赞的人,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如果此人来到金陵,来到国府,未来的仕途将会平步青云。
如果此人对国府忠心,甚至能直接掌握中央军,地位能超过陈诚。
这年头,会打仗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以小博大的人太少太少。
而此人,便是能够以小博大的人。
唐司令说:“大家都知道夏远在淞沪期间所做的贡献,却不知晓在金陵保卫战中,他参与的江阴战斗,以一个营的兵力,毙敌千人,坚守江阴阵地整整一天时间,守卫雨台,率领一个营迎敌,坚守一天,毙敌千人,随后坚守中华门,日军攻破城墙,他孤身奋战十余名日军,轻松搏杀,51师306团团长邱维达亲眼所见,国府能有这样的人材,是国府之荣幸,中华之荣幸。”
话锋一转,他又突然发问大家:“你们还想打多久?”
这问题太突然,刚刚还在介绍淞沪战神,现在突然就落在自己身上,大家面面相觑,对这句莫名其妙的问话不知道如何作答,一个个瞪着疑惑的目光。
好像是在反问。
不是你叫我们与金陵共存亡吗?怎么问我们想打多久。
唐生智当然明白大家的目光中的意思,尴尬的站了约半分钟时间,只好把委员长抬出来,干咳了几声,说道:“诸位,委员长有令!”
一听委员长有令,大家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两腿一并,低头恭听,就连夏远也不例外,入乡随俗。
唐生智宣读完委员长有关撤退的简短命令,周参谋长接着宣读各师撤退的路线及到达指定地点的时间。
在周参谋长宣读完以后,唐生智没有再解释一句,挥手宣布散会。
军长、师长们如得了大赦令,向门口涌去,他们知道,撤退命令一宣布,金陵城肯定会乱成一锅粥,抢先出城的部队就可以避免被敌人追击的危险。
通俗的来讲,就是谁跑得快,谁就能够活下来。
至于留下来打阻击,基本不可能,日军是四面包围金陵,从三个大门进攻,留下来阻敌的,只能抵挡一面,而抵挡不了另一面。至于抽调部队留下来阻敌,那就更不可能,日军开始全线进攻,飞机大炮全用上。
他们也是依靠着人数优势,以及地形优势,才堪堪守住金陵。
而且坚守到这个时候,大伙手中的兵力都不多,留下来的人必死。
所以,大家已经无心跟夏远攀谈,心急火燎地命令司机加大马力,眼下天还没有亮,他们要抓紧时间赶回去通知自己的部队。
按照唐司令的撤退路线,
可是,这10万官兵无论从哪个方向突围,都是冒着生命危险。
尤其是从下关,自唐生智前几日下令不许撤退,下令严防死守,甚至下令将所有的船都烧了,此时的下关码头已经没有渡船,敌人又将金陵形成三四道包围圈,要冲出这些重兵把守的突围圈,谈何容易。
但眼下,撤退的命令已经传达到各部,下面的官兵们收到命令,弃枪而逃。甚至不少军长、师长离开唐生智的公馆后,都没有回部队,直接向下关溃逃。
就连唐生智,在与夏远丢下一句保重,便带着人匆匆离开。
悲剧,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
十万大军,一时间群龙无首,军长、师长都跑了,自己还不跑吗?这十万大军便沿着中山北路,经鼓楼,山西路向下关拼命逃去。
而此时在下关维持秩序的宋希濂部队,还没有接到可以让部队从挹江门撤退的通知,甚至唐生智逃跑的时候,都已经把此事忘记。所以,宋希濂的部队还在坚决的执行着上峰下达的,防止士兵从这里逃跑的命令。
挹江门高大厚重,刷着一层红油漆,门前还堆着沙包,停着报废的大卡车。
唐生智曾来到下关,对宋希濂千叮咛,万嘱咐,没有他的手令,不许放过任何一个逃兵。
现在,涌过来的溃兵对看守挹江门的哨兵是怎么说,哨兵也不相信他们的话,并告诉这些想要撤退的可怜官兵:“现在任务是誓死保卫金陵,谁也不能临阵脱逃。唐长官有令,没有他的批准证明,任何人休想开门溜走。”
为了执行这个命令,他们还时不时的对涌来的官兵们鸣枪警示。
逃命的官兵们拥挤着,推搡着,大声怒骂着,有的士兵无法忍受,竟然直接对哨兵开了枪,这顿时就炸了锅。
倒下去一名哨兵,惊得其他哨兵也开了枪,不少人在日本鬼子枪口下死里逃生,哪里曾想到了挹江门竟然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下。
此时的挹江门,已经陷入一片混乱。
为了逃命,有人找来绳子,或者干脆拖地掉衣服,把被子撕成布条,愣是绑成绳子,然后将绳子系在城门前的树干上,拥挤着抓着绳子往上爬,下方有人见状,连忙涌上去抓绳子,也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