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搞化学的不能惹> 三十一 靖安的第一次设备安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十一 靖安的第一次设备安装(1 / 2)

王大毛有点吃惊:“你买那玩意儿干啥?”

“这两天吧,老见着免子在大甸子上跑来跑去的,我寻思着买两杆枪打两只兔子过年。”刘大双一本正经地说。

“真能扯!还打兔子,这大雪天的连个兔子毛你都见不到。再说了,这子弹都比兔子贵。”王大毛肚子里嘀咕,表面上还是挺客气的,笑着说:“小兄弟,雅兴,老哥哥我比不了,不过这玩意儿不好弄啊”

“您是旗人,八旗兵里肯定有熟人,想想办法吧!我是真想吃两只兔子补补身子。”

“这玩意儿听说都有号码的,少了一杆都要掉脑袋的。”王大毛直摇头。

刘大双看了几眼,也不出声,伸出一个手指头。

“王大掌柜的,一百两,两条枪,五百发子弹。年前要货。”

王大毛略一沉思,牙一咬,说了声:“小兄弟,喝茶!”

出来以后,刘玉龙有点心疼地说:“大双,多花银子了。我估摸着这王大掌柜的最多拿个几十两出来,就有人把枪弄出来。”

“大爷,没事,咱不管人家赚多少,能赚就先让他赚点,以后这条路还长着呢!”

“嗯!也是啊!”刘玉龙若有所思地答道。

刘大双以前看小说时可记得,清末一条枪得五十多两银子,五百发子弹也要三四十两银子,加起来差不多一百五十两。关键是买新的要去奉天,骑着马来回也得十多天,挨冷受累不说,碰上个劫道的再壮烈了,那就有点扯了。

挖朝廷墙角也不能怨他,从小受的教育就知道这是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所以,挖墙角挖的理直气壮,并不是他变坏了。

一切顺利,回来后,先派老三孟会才回村里报信,准备好土豆,明天换洋面。

农民是最现实的,当刘大双的洋面拉来,农民发现真的可以二十斤土豆换一斤洋面,家家户户都来换,按市场上的价格,他们沾便宜了。

一个上午还没到,五百斤洋面全换完了。

一万斤土豆堆成个小山,刘大双家土豆窖也不能放下,只好先往几个舅舅家窖里放着。

有不少村民相信了,开始问土豆种植和回收的细节,刘大双把换算比说了,然后就告诉村里人,答应种的,去他姥姥家报名,开春他过来和大家立个文字,双方不得反悔。

落实了一个土豆种植专业村,刘大双稍稍轻松了一点。

南边的地窨子白挖了,王大毛的毛皮没送来,也不用请人去看管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刘大双想起诸葛亮常说的一句感叹。

铁匠铺去看下,他的蒸锅马上就好了。

回家炕头上掀开陶罐的盖闻闻,不错呀,有点酒香了。

又过两天蒸锅也到了,是三个圆柱形银光闪闪的洋铁片儿罐子。

刘大双赶紧去找刘玉虎,开口道:“爸,砖窑在哪儿?想去拉点砖。”

“冬天人家不开火,夏天才烧。”

又是一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悲剧。

这大冷天,搭个灶台都没法,地刨不动,砖找不到,这洋灰白买了。

“爸,砖窑在哪儿知道吗?”

“知道,离咱圈地那儿不远。”

“去看看,有烂砖头捡点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有废砖头,埋在雪地里,用铁锹翻翻就找的到。当然,这段故事后来也被御用文人加工成刘大双从小就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辉事迹。

没舍得用水泥,找点黄土,慢慢刨了一点,回来在院子里把炉子砌好。

炉子搭的很怪异,三个灶头一个比一个高,好像三个台阶一样。

这又一次震撼了大家的心灵,原来灶台也可以这么搭的。不过这高度看不懂,最矮的还是个正常高度,一般人炒菜都合适,中间这个高不高,矮不矮,炒菜的话得站在小板凳上,要不溅一脸油,还不得成麻子。至于最高那个,得爬梯子了。

这回大家有经验了,谁也不敢笑话了,仙家的东西就得别出心裁。

又去把铁匠叫来,把三口蒸锅一个一个安在灶台上,铁匠拿出几根圆铁筒,把第一个最低的锅上部与第二个锅下都连接好,然后再把第二个上部和第三个锅,也是最高的锅下部连接起来。最高的锅又有一个长长的圆筒垂下来连到下面一个小罐里。小罐下边斜斜地向下伸出个茶壶嘴样的小管。

铁匠很认真,连接处都是先把圆铁筒放进锅里,再用小锤子慢慢敲平在蒸锅内壁上。然后,烧红一个小烙铁,拿一小根锡块,把锅外面连接处缝隙一滴一滴滴满,再用烙铁找平,密封住。

刘大双有点佩服这个时代的匠人,直径二尺八的圆锅,圆拱形的锅盖严实合缝,不亚于精密机械加工的。刘大双甚至怀疑,自己要是给他讲下原理,连蒸汽机都能做出来。

围观群众的心灵已经麻木了,只是三个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