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女生耽美>大周第一女将> 太后驾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太后驾崩(2 / 3)

二郎为国之君,能狠下心来终有决断,为人之子,能在取舍前顾念过母子情,既如此,我何以不欣慰。

二郎,这些年来,母后从未对你有过怪罪迁怨。

你是君,可御万人掌万物,却不能为其所累而有所制,日后你当明白我今日所言。”

第二日,浩浩荡荡的太后仪仗经由朱雀大街,在圣人百官跪送下,缓缓驶离明德门。

自此,太后脱离政权中心,圣人蛰伏六年终是一朝得愿。

没有领权者,太后党渐渐势弱,此消彼长下,拥皇党一路高歌。

然而,朝堂繁杂如乱麻、多方利益交织似蛛网,哪有这么容易掌控全局。

迁宫一年后,景宪七年初秋。

因怀悼长子李承业与早夭长女——宜曦公主,太后郁思难解,长积于心,崩于京郊长惬宫,谥号隆圣。

太后病逝前,召见子女儿孙。

太后一生与先帝共育二子二女,长子李承业,长女宜曦公主,二子李续安,三字李继昌,幼女李瑾华。长女宜曦公主刚满月不久、还未来得及取名便夭折,长子李承业去岁已去。

太后临终榻前,只留后嗣儿孙跪听遗命。

却有个例外,女相衡澄也跪侍一旁。

与诸子女一一交代后,太后令衡澄与孙女康平公主上前,着衡澄为康平公主傅,督其学业,教其礼信,谏其过失,终身为师不可更改。

太后驾崩,圣人心中除了伤悼,还有愧疚。深觉是迁宫一事另其久病难愈,母后虽不曾怨怼,但终归心下自责。因而在太后丧仪上格外费心,隆重之至。

因太后去前特意交代,皇家子孙戴孝百日即可,无需斩衰三年,不必天下缟素,不禁嫁娶礼乐、宰畜动牲。所以民间一应照常,百姓纷纷感怀太后。

隆圣太后武曜,姿妍媚光亮,性明敏,涉猎文史,通晓经义,少为御前女官,执掌太宗制诰,处世皆称旨,上多有赞誉。

睿宗继位,纳为宸妃,甚宠之。昌和三年,帝废柳氏改立武氏为后。昌和十年,皇后武氏受命,于御前听政,即二圣临朝、帝后共治。

圣后锐意果决,至圣至明。对外安抚周邦,怀远柔邻,诸国皆感恩德,边疆安定。对内革新科举,举贤用能,法纪严肃,政治清明,轻徭薄赋,爱恤民生。

隆圣太后辅政三帝,于朝堂民间皆有声望。二圣时,太后革新科举,大力提拔寒门,重用读书人。使得其在士人中得大批拥趸。

太后驾崩,大周士子纷纷为其作悼亡诗词。就连隐居江南已久,耄耋之年的大儒——程公程复礼,也亲自出面为太后书写诔文,其几位弟子也不约而同地在各地带领门下之人作文以祭。

圣人知晓后,着人整理出优秀佳作,编汇成册,随葬太后陵寝。最终收编佳作三百七十九篇,史称隆圣百祭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百七十九篇中,有九十三篇皆由当年的崔太傅——崔章如所作,篇篇笔酣墨饱、哀恸牵情,读之莫不感悲怀悼、泪满衣襟。

不少人感慨章如先生果真不负才名,操翰成章、笔力不减当年。

按照旧例,如皇后先薨,可停棺于地宫,待皇帝崩后合葬之,属同穴而葬。若是皇帝崩于前,则先葬于陵墓。帝王尊崇非凡,不可空悬陵墓之门而待,日后皇后薨逝再于帝陵附近另起坟丘,乃同茔异坟。

睿宗皇帝先于隆圣太后驾崩,当属后者。

然昔年周睿宗皇帝临终有言,惟愿与皇后生同衾,死同穴,愿常开墓门以待皇后。故而去后入葬,莫要关合陵寝,他日皇后仙去,与朕同墓合葬,其余妃嫔无需陪陵。

太后棺椁葬入睿宗陵寝,同穴长眠,至此,等待七年的睿宗皇陵终于合上墓穴。

太后下葬后,康平公主被接回宫中,依旧居于之前太后的寝宫偏殿。衡澄因教导康平公主也如往日一般经常出入立政殿。

朝堂上,彻底没了太后压制,世家旧贵借拥皇之功纷纷复起,外戚权势日渐盛大。

曾被诸多打压贬斥的世家望族终于迎来了春天,不必龟缩于一隅只能守着本家余望逐渐衰落。

世家们凭借辅助圣人掌权重回朝堂,百年的底蕴养出了多少世家英杰,这些世家能臣们在没有太后党的制约下,如脱缰野马,迅速站稳朝堂中心,把控时局。

其中,皇后母家——荥阳郑氏更是风头无两。

荥阳郑氏本就是名望世家,当今国母出自郑氏,权势在握的右相乃郑氏族长。

皇后育有一子晋王,现年十六,中宫嫡出何其尊贵,不日定封太子。

他年郑氏便又能出一皇帝外甥,如何不教人羡慕。

当年二圣时期,世家与关陇武勋,均被皇权压制。

眼看世家复辟旧望,关陇武勋却还停伫当前,怎能不嫉羡,心中权欲腾升,亟待落实。

蓄势待发的旧贵武勋又该如何自处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