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清梦醒> 第43章 黛青贵族们的权力与利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章 黛青贵族们的权力与利益(1 / 1)

王庄,是黛青帝国宗室王公特有的一种产业。

一般认为,黛青王朝的宗室封爵制度比之前的日月王朝要先进一些。

明显的优势有两点。

一是黛青王朝的爵位绝大多数都是每代递降,如果没有新的功劳晋爵,最后都会降为“闲散宗室”,而日月王朝每代都有一个继承人,除非因为犯罪降,否则爵位世世代代不会变。

黛青王朝吸取日月王朝的教训,诸王皆不实封。

日月王朝封王的王号都是地名,以什么地名做王号,就意味这个地方是这个王的封地。例如秦王的封地在西秦省,晋王的封地在西晋省。诸王受封之后,就要去封地“之国”,没有皇帝的召命不得随意回京。黛青王朝的王号只是一种美号,如睿亲王,睿就是睿智、聪明的意思,又如郑亲王,郑就是郑重、庄重的意思。都是一些美好的字,但是不特指任何地方。诸王受封之后,无国可之,仍旧居住在京城,但是建有豪华的王府。

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黛青的王公比日月的王公地位低、特权小,那就大错特错了。黛青比日月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在皇族不仅不会分割皇权皇势,反而成为皇帝最可靠的支持力量的前提下,保持了王公们的权力和利益,并且使这些特权相对更公平一些。

在权力方面,早在东土时期,黛青就创立了议政会制度。诸王公,以及他们门下有才干的属员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参与。议政会在黛青初年,尤其是在东土的时候,权力极大,甚至君主的废立都是他们的合法权力。黛青前两代君主都是在没有留下遗命的情况去世的,但是他们身后的继位却没有给帝国造成太大损耗。原因就在于,废君立君本来就是议政会的份内职能,君主一旦驾崩,诸王公们就立即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下一任国君。大家最多是斗斗心机,耍耍嘴皮子,不耗费钱粮,更不需要流血。而诸王公们通过议政会可以间接的“共享”废立大权,相较日月王朝诸王只能在封国掌权,某种意义上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大了,只不过是“共享”而已。

而利益方面,就更实惠了。

早在东土的时候,黛青就实行编庄制度,将古伦人耕种的土地划分为若干“庄园”,再把“庄园”按功劳分封给贵族们。入主中土后,这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王公们一旦受封就会获得与爵位对应的大小“庄园”,这些庄园主要分布于京师周边,但一些最强大的王公们,则会以在东土拥有庄园为荣。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是权力还是利益,都已经与国初之时大不相同了。

首先,入主中原之后,在王公们与皇帝之间的权力之争就开始日益尖锐,而作为王公权力集中体现的议政会当然就成为了斗争的焦点。顺理皇帝时期还好,只是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议政会,而此后的泰熙皇帝设立了南书房,君正皇帝设军务处,则是一步步的制衡和架空了议政会。君正设立军务处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议政会逐渐成为一个用来奖励功勋大臣的荣耀称号。

到了翔隆五十六年,翔隆帝正式下旨罢黜了议政会。

值得一提的是,泰、君、翔三代皇帝,都不是通过议政会的选举,而是通过先皇遗命即位的。没有了议政会,也就不存在废君立君的大权,至于其他的等而下之的小权,更早就被削的荡然无存了。

而在利益方面,王公们获得的庄园虽然多,但“不得随意出京”的限制,使得这些皇子皇孙们根本不可能经常亲自去打理庄园,世代沿袭久了,也就成了传统。贵族们习惯于不去打理自己的庄园,庄户们也习惯于不接受贵族们的管理。而且,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按照“预备政客”培养的,从小被灌输的就是在朝堂上扶大厦、挽狂澜的理想,在如何具体经营产业方面,甚至远不如一个土财主家的儿子。

因此,大多贵族们都是把庄园全权委托交给庄头管理,更有甚者,只保留京师附近的庄园,远处的干脆长租甚至“永租”出去。倒不是差这几个钱儿,关键是操不起这份心。

不过,孚郡王奕譓在这方面比较另类。奕譓对政务上异常低调,却在扩展产业方面显示出过人的天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