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并汉> 第0027章 中山卢奴我来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027章 中山卢奴我来了(1 / 5)

§0027§ 中山卢奴我来了

《东汉书·公孙瓒传》: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典略》曰:“瓒性辩慧,每白事,常兼数曹,无有忘误。”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魏志》曰:“侯太守妻之以女。”后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时同学涿郡刘德然、刘玄德,因瓒年长,以兄事之。略见书传。举上计吏。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身执徒养,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徙日南,瓒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酹觞祝曰:……,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既行,于道得赦。瓒还郡,举孝廉,除辽东属国长史。

既然刘宏不允许停办鸿都门学,那么群臣只能遵天子令。

接下来,鸿都门学诸生由州郡、三公征召,或出为刺史太守,或入为尚书侍中,甚至有封侯的。

但所有士人君子都以跟他们扯上关系而羞耻。

当然了,作为权力交换,士人集团也会在其中安插自己人。

比如臧旻。

这时的司徒公是袁滂,司空公是陈耽,太尉孟戫刚下台,暂缺。

这袁滂与袁隗是同一个祖先。

有这二公在,袁氏长老袁隗当初的保证得以实现。

臧旻很顺利地成为中山郡守。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请灵丘改属。

第一,理论上灵丘是可以有匈奴屯驻的,同时代郡也是允许乌桓存在的。

当初南匈奴南附时,朝廷可是允许南匈奴栗籍骨都侯屯驻代郡的。

灵丘位置又很关键。

进入冀州腹地就差一个常山关。

隔壁的广昌县,把守飞狐道和五阮关,人家早就归冀州中山了。

这灵丘把守直谷关,平刑关及蒲阴陉,这么重要的位置也该归冀州中山。

否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万一有个意外,腹地受损。

第二,鲜卑这次大胜,会助长其势,北境很多人都会选择依附强者。

到时彼强己弱,那些人从中反叛也是可能的。

第三,这次三路出塞,很大可能是有人泄露三路大军的行军路线,导致三路大军寻战不成,反耗粮饷,因此才失利的。

所以为防万一,更加要保障腹地安全。

要知道冀州一马平川,鲜卑只要突破太行山北三陉,马踏中原,那冀州基本无险可守。

元初五年羌入寇河东,至河内,天子便下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

那段历史不远,与其等到恶梦重临,不如趁早多一个屏障。

臧旻的理由很充分。

大家都没意见。

刘宏也允许了。

清明祭祀过后,灵丘门头农庄董先试种的冬季旱稻也迎来了收成。

果然,新的种植方法起了一定作用。

水稻收成超过预期。

五千亩收成超过四千石。

这下大家都傻眼了。

要知道,灵丘水稻收成不高,冬季一亩能收上一石的不多。

一石其实也就只有三十公斤,六十市斤而已。

而相同的水稻,在南方每亩可收成三到四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五六石。

当然了,跟袁爷爷亩产上千公斤相比,那差得不是一步两步的。

不过董先也证明了自己的方法可靠。

农地、农具、肥料、水利、选种、除虫、防病、光照、密植、田间管理缺一不可。

尤其是种子下种前,董先到李氏药铺拿了砒霜裹在一起。

李渔都惊了!

还有这样操作的。

就为了防虫!

《天工开物》有记载:

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

这可不是董先自己想的。

而且这十步,对大多数的农作物都是有效的。

接下来,只要农庄的人能更加熟练地操作。

那么产量还有可能更高。

对董先来说。

这五千亩良田就是他的粮仓。

保证基本的粮食需求。

在灵丘这个地方。

他的要求也不敢向南方看齐。

一亩水稻,夏季能达到二到三石。冬天能达到一到二石就行了。

按最低算,五千亩就能有一万五千石到二万五千石的收入了。

而一万五千石,按每口一年五石算。

可以养活三千人。

三千人的规模在董先前世可能不算什么。

但在这灵丘,就妥妥的超大户了。

爷爷董畯看着李渔的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