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武侠修真>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第216章 216我为什么要做百官口中的明君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6章 216我为什么要做百官口中的明君呢?(3 / 5)

王布犁先给自己叠了个甲:“我想起来宋太宗讨厌中书的政权太重,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为了分权而添置衙门,其实是夺相权归之于皇帝。

皇帝的诏令照规矩是必须经过中书门下,才算合法,不过现在大明也没有什么中书省了。”

朱元璋把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

朱标把手指放在嘴边,示意王布犁别往下说。

父皇想要利用胡惟庸废掉中书省的事,目前就他们父子两个人知道,再往下聊,朱标怕王布犁真的能说出这个预言。

那可就一丁点都不好整了。

孩子大了,难免会有自己的心思。

朱标也并不是什么话都会事无巨细的跟他爹说一说的。

王布犁也清楚,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君权和相权到此合一了。

皇帝兼理宰相的职务,皇权由之达于极峰。

当然了。

这也不是一个人能干的活。

大明这么多皇帝,就没有比老朱这么一个能干的后来者。

就算是想要继承他的朱允炆,也没这个能力和精力。

至于朱棣,靖难之后除了要大肆封赏自己人,就是打压反对他的。

然后对于执政方面,还得是他大胖儿子给撑着,他则是率军出击,回来就跟大胖儿子要钱要粮。

其实朱标搞的这一次针对于吏员的有奖征集活动,让京师许多官员都不满意。

他们都认为太子受到了驸马王布犁的蛊惑,因为他就是一个吏员出身。

所以才会出这种糊涂主意。

然后不出意外的,王布犁又被弹劾了,也有不少人劝太子远离那个小吏,应该多亲近我等官员。

最重要是搬出了元朝以吏治国,吏员舞弊的事情,倒是说进了朱元璋的心中。

在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他就下过指示,对于法令和吏治的关系,也就是直到洪武十二年,才把吏员在政治上区分开来。

吏员被定性为杂流,再也不能向以前一样顺利当官了。

官与吏的职责被完全分开,官主行政,吏主事务,和元代大不相同。

所以当朱标回到皇宫之后,朱元璋询问儿子想要如何奖赏这批人,得到了确切的回答,老朱倒是没反对。

他只是说了前潮冗官冗吏的事,官僚政治特征之一是做官不做事,重床叠屋,衙门愈多,事情愈办不好,拿钱的官僚愈多,负责做事的人愈少。

衙门越发多,越发庞大,混乱复杂,臃肿不灵。

大明没有那么多职位可以给吏员提供官职,也不会去养闲人。

当然了自家亲戚不叫闲人。

最重要是让朱标警惕以吏治国的风险,就算朕暂时取消了科举,可也没想着让底下的吏员大规模的提拔为官员。

否则他费那么大力气,搞国子监做什么呢?

就是为了走全新的官僚系统,而不是继承大元的以吏治国的恶劣手法。

千万不要因为王布犁是一个吏员出身,他有能力,你就爱屋及乌的亲近吏员,这是不对的。

朱标听着连连点头,只是把王布犁的观点说出来了,因为只不过是试点用一下,并没有想把他们提拔为官员。

朱元璋对于儿子的话也并不怎么放心,毕竟见识过了后世子孙不把祖训当回事的事件。

想到这里,他便随口道:“此事咱也不想多说什么,这不过有些吏员的表奏,照习惯是骈骊四六文,咱还是极为唾弃的。”

这是唐宋以来流传下来的文章格式。

应天府周遭县里的吏员,也有元朝留下来的。

这些人都是潜在的风险。

“咱很不以为然,古人做文章,讲道理,说世务,经典上的话,都明白好懂,像诸葛亮的《出师表》,又何尝雕琢、立意写文章?

可是有感情,有血有肉,到如今读了还使人感动,怀想他的忠义。

近来的文士,文字虽然艰深,用意却很浅近,即使写得和司马相如、扬雄一样好,别人不懂,又中什么用?

只要说明白道理,讲得通世务就行,不用浮辞藻饰,那些人就是想要拍你的马屁。

关建是朕早就在洪武六年的时候就下令,让官府之间的文字变得简单、明白,把朝廷和民间都打通,多用口语,总比用文章好的多。”

“爹,你说的对。”

朱标也没有反驳,只是平静的接受。

反正这都是他爹的执政思想,并没有传到他这里。

“所以我也没有给与他们奖赏,反倒是一些说白话的,很实诚,这些人入了我的眼。”

朱元璋挥挥手,不想讨论这件事了。

目前随着关注王布犁的人越来越多,他派出去的检校也并不能时刻监督到,特别是他家里还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