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
是那个中国人!
陆时!
在维多利亚女王病逝时,威廉二世曾和陆时见过。
只见陆时排开人群,轻轻一跃,站上了园中心枯涸的水池中的雕塑上,
他俯视着,再次确认,
“有人受伤吗?”
没人回答。
“呼~”
陆时长出了一口气,
心说,这帮科学家也是没谁了,打得热火朝天,结果连个挂彩的都没,
还真是“你们不要再打了啦~”。
他无语道:“你说你们,怎么一个个……唉……”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那些科学家也任由他数落,低着头,就像是小孩子。
看到这一幕,奥斯卡二世惊呆了,
他小声问:“那是谁?”
索尔曼脸黑道:“来自伦敦政经的陆时教授。之前文学院的事,主谋就是他。”
奥斯卡二世挑眉,
“什么‘主谋’?这话说得太难听了。”
“啊?”
索尔曼懵了,
之前,自家国王陛下可不是这么说的,
当时骂得可难听了。
像什么,
“区区中国人”、
“竟然招惹瑞典文学院”、
“狂傲自大的蠢货”、
……
攻击性拉满。
可现在,怎么变得如此和颜悦色了?
索尔曼思索半天才反应过来,
想来是奥斯卡二世看到陆时在科学家中有极高名望,觉得惹不起,才转了口风。
简直就是变色龙嘛……
索尔曼在心中疯狂吐槽。
而另一边,陆时已经确认没人受伤,遂问道:“刚才是谁先动的手?”
现场没人吱声。
陆时的视线落在谁的身上,谁就低下头或者看向旁边,
如此表现,更像是小孩子了。
这一刻,陆时知道了老师说的都是真的:
下面谁做小动作,在讲台上看得一清二楚。
陆时又问一遍,
“刚才是谁先动的手?”
他看向一人,
“是不是你?比希纳教授?”
爱德华·比希纳,德国人,
1896年,由于他把酵母菌细胞的生命活力和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大大推动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使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开创了新的一页。
当然,他也是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比希纳叹气,
“是我。可莫瓦桑那家伙……”
“我怎么了?”
亨利·莫瓦桑站了出来,不满道:“比希纳,还想跟我打?”
这位也是未来的诺奖得主,法国人,
他的成果是制备出了单质氟。
陆时摊手,
“得了,你们打完,身上连个淤青都没有,这打个什么劲儿啊喂!”
一句话说得两人都十分尴尬。
比希纳说道:“陆教授,你小说的主旨,最后一定是……”
陆时摊手,
“我只是写出作品,至于你们能从中看出来什么,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不对?何必非此即彼呢?”
比希纳有些不服,
但陆时这个原作者都这么说了,他实在不好再纠缠。
另一边的莫瓦桑笑道:“你个讲德语的,懂什么文学?”
这话有些刺人,
连后面的威廉二世都不由得皱眉。
不过,确实普遍存在一种说法:
法语是说给情人听的语言,德语是说给敌人听的语言。
这说明,很多人觉得德语太硬、太铿锵、太有力。
比希纳相当不爽,
他出身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农民,但看儿子酷爱学习,便努力为其创造条件学习,
所以,比希纳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这种出身,让他有很强的反抗精神,
“呵……莫瓦桑教授说的法语就好到哪儿去?我坐火车去法国的时候,听列车员报站,简直就像咳痰,还带着心律不齐、呼吸不畅等并发症。我连想跳车的心都有了。”
听他这么说,莫瓦桑差点儿背过气去,脸色涨得通红,
“你……我……”
半天说不完整一个词。
陆时看得直摇头,
这帮科学家明明可以用言语攻击,刚才却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