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所谓的传统文化、文明,在我们这些精英的眼中,其实就好像青楼勾栏中的窑姐儿,装点装点,打扮打扮,带在身边,挂在嘴边,衬托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对底层百姓的优越感,以及神秘感,以此让底层百姓膜拜我们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精英效应。
也就是民风、文化的形成。
底层的百姓,都在渴望变为精英、模仿精英。
所以,中原数千年,以德治天下数千年。
可培养出一群令人作呕的伪君子。
以至于,很多人更喜欢真小人,遇到真小人反而踏实。
碰到一个正直的人。
反而充满担心。
就是因为太多伪君子,把所谓的礼义廉耻挂在嘴上,装点装点,打扮打扮,混入好人堆中。
以至于,好人反而让人不敢轻易相信。
得察其言观其行。
……
宋濂听到朱棣把中原精英,对待传统文化、文明,比作打扮青楼窑姐儿。
一时不由生气。
咳咳……
剧烈咳嗽声响起。
朱棣无奈停下来。
歉疚看向宋濂,他其实已经预料到,他这番话,一定会引来这位老先生怒火的。
宋濂双手撑着桌案,在赵翥几人搀扶下,缓缓起身,紧盯朱棣,一边咳嗽一边问:“王爷,认为中原对传统文化走上了一条邪路,那王爷认为,如何才不是邪路呢?”
“先生,要不坐下听学生讲……”
宋濂断然摆手制止。
朱棣索性也不劝了,环视众人,“其实很简单,就好像在这课堂上,走入这方寸之间,先生就是最值得尊重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在这方寸之间,忽略了对先生的尊重。”
“我们去工厂,无论是什么身份,都要发自内心对工人尊重。”
“去田间地头查探农情,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对农民表示尊重。”
……
“当我们在工厂,在这片方寸之间,工人才是主宰者。”
“当我们去田间地头,农民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宰者,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在人家擅长的,且辛勤耕耘的领域,不尊重人家呢?”
“传统文化、文明想历久弥新,就得这样踏踏实实的去践行,而不是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类具象化,教条化的形式主义。”
“文明、文化本就是从实践总结而来,可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些投了个好胎的上层精英,很多人,都只是把这些东西,冠冕堂皇挂在嘴上,只说不做。”
“我有理由相信,随着这种极端越走越远,我华夏的传统文化、文明最终一定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可能数百年一蹶不振!”
这可不是他危言耸听。
而是历史发生的事情。
文化自信荡然无存。
反倒是,由强盗劫掠发展而来的西方实用主义文化。
未来竟然成为了文明的象征。
这其实就是真小人和伪君子。
造成这一切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把传统文化、文明,当做青楼的窑姐儿。
什么时候需要了,打扮打扮,装点装点就拿出来。
窑姐儿就是窑姐儿!
一股子风尘气,总有露馅的一天。
等露馅儿了,人们又在巨大打击下,把相当于窑姐儿的,非实践文化,当成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卑。
“四叔!”朱允炆忽然举手。
众人纷纷看去。
朱棣点点头,抬手示意朱允炆发问。
朱允炆起身,紧盯朱棣,“四叔心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等同于青楼女子吗?”
许多人微微皱眉。
任谁都能听得出,朱允炆语气很冲。
朱棣也不计较,“你应该没有好好听我讲,我所类比的青楼女子,是我们只说不做,教条化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原数千年开始,就是一个农耕文明,我们的文明、文化都是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也只有踏踏实实的实践,才能真正把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以及强大的文化威力,发挥出来……”
宋濂不停点头,愤怒已经全消,缓缓坐下。
朱允炆看到宋濂都坐下了,而且朱棣的阐述,又找不出任何漏洞,不由脸上火辣辣,悄悄坐下。
朱棣继续道:“中原的陈腐之气,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在践行传统文化过程中,走上了一条光说不练的邪路造成的,就好比,尊重,如果我们的官员,精英,去了百姓主宰的农田、工人主宰的工厂,能予以农民、工人尊重,那些尊贵卑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