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秦刚摆手示意莫动。
又听到一低沉的声音问道:“原之兄既然来自高邮军,想必与写那《少年华夏说》的秦刚认识吧?不知此人实际才学如何?”
这句话明确地提到了秦刚之名,而且被问话的对象似乎也是高邮贡生。这下连李禠都把注意力转向了隔壁的谈话。
“哦,在下虽也是高邮人氏,只是,只是每地都有十里八乡之隔,对这秦刚,呃,也是不熟,啊,不熟。”说话的这个声音却是秦刚再也熟悉不过的,正是张徕。
张徕也是高邮解试过关的贡生之一,提前来京也不稀奇,只是此时出现在同一座酒楼里的隔壁,倒也是无巧不成书了。
不过他与秦刚都是同一学堂的同学,此时在此却又推说是同地不同乡的人,看来之前他那二叔给他的打击,算是让他老实了许多,也多长了一点记性了。
“原之你这算是为同乡讳嘛!不过,据我所知,此子也算不上是高邮人,出身乃一外乡破落商户,却工于心计,善商贾、会钻营,不知缘何攀上了高邮新来的知军。所以说这最后的解元头衔嘛,不提也罢。”
“那便是了,我读那赋文,表面文辞华美,却暗含祸心,更有诽议前太皇太后之心,当时朝中便多有声音要查此事。若不是太皇太后溘然仙去,哪还有此子的解元身份!”于是便有人来随之附和,听入耳中,有如鸭子聒噪,分外地刺耳。
低沉之音的人立即开口:“公明兄之言差矣!在下不敢苟同。影射文字、罗织罪名,为我读书人之不齿。余观《少年华夏说》,立意高远、述理深厚、文笔如泉、酣畅淋漓,乃是一篇不可多得之奇文。”
想不到,因为秦刚的这篇文章,隔壁一桌之人,居然鲜明地分成了两个阵营,恰如当今的朝廷政局,贬者认定太皇太后的光辉永不熄灭,任何有可能的冒犯之举都是别有用心的投机;而赞者则坚守最直白的逻辑,文以载道、文以言心,就算究其寓意,那也是歌颂我堂堂皇宋之少年天子之雄心伟姿。
这下子,不禁是秦刚听着有点发笑,就连秦湛与李禠都觉得好玩了起来。
美食已经尝完,这样的环境也不适合他们三人继续聊天了,秦刚便提议今天先就这样结束,改天他再回请。
李禠欣然同意,唤过伙计,也是他最爽快地一次结账,便一同出了房门。
有道是:不该躲的总是躲不过。三人刚走到走廊,便听着隔壁那间声音突然高起,似乎是有人吵翻并扔了碗筷,紧接着就有人愤然离场、后面劝说的、抬杠的、起哄的、跟风的,忽啦啦地从那间房门里跑出来一大半。
于是,大家就在并不宽敞的走廊上遇见了。
李禠原本是对这屋里的人、尤其是诋毁秦刚的人是很不爽的,这下子出来的人里面,自然是有不少人都是认识他这个堂堂户部尚书家的四衙内。
便有人连忙上前打个招呼,客气地问李衙内怎么这么巧在这里吃饭啊。
李禠便不嫌事大地朗声说道:“哈哈,正好和处度一起,为高邮来的秦刚接风!”
一时间,走廊上“唰”地一下子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