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和公孙策出门,看到堆满院子的书籍公文信件,陷入沉默。
苏景殊顿了一下,小声提议,“大人,要不直接提审襄阳王吧。”
好吧,他承认襄阳王府书房里带字儿的东西有亿点点多。
凡人没有火眼金睛,这么多书和信鬼知道哪里有线索,最省心的法子就是让襄阳王自己说他的黄金是哪儿来的。
包拯摇摇头,“不着急,先看看,找不到线索再提审襄阳王。”
襄阳王的身份不适合他们来审,要审也得等到回京之后三法司会审。
襄阳王不能提审,他身边的管家管事却能,王府里藏着那么多金银财宝,管家身为亲信中的亲信肯定知道些什么。
“公孙先生,你先着人整理这些书籍纸张,本官去牢里一趟。”包大人眸光微沉,看上去有股子肃杀之气,乍一看比旁边的狄青还像武将。
公孙策领命应下,也罢,眼前这堆东西看着多,但是和开封府的卷宗相比也还行。
狄大将军吸了口气,文官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他平时处理军中文书都恨不得写一本撕两本,那还是军中文吏筛选过后送到他手边只能由他处理的部分文书。
要是让他天天埋在纸堆里不见天日,他宁可不当这个官儿。
武将好武将妙,武将、等等、武将不沾文书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们被排挤出了决策圈?
狄大将军庆幸到一半忽然顿住,以前只觉得什么都不用管无事一身轻,现在想想,枢密院那些同僚好像巴不得他什么都不管。
不行,回京以后该他干的活儿不能全部让给别人,他是兵马大元帅,没道理军中之事不经过他的手就能做决定。
枢密院难得进了个武将,他得给大宋下一辈的武将做好榜样。
这一辈的就算了,全都是大老粗,平时处理军务的时候还不如他。
包拯去找金辉一起去大牢,狄青也准备离开。
他来襄阳那么些天已经把附近能藏人的山头找的差不多,大老远从京城带来的禁军不能闲着,城里的弟兄拆襄阳王府找线索,其他人全都去配合地方军剿匪。
最近落草为寇的大多是遭灾的百姓,朝廷已经重新派人到荆州救灾,剿匪的时候注意分辨山匪还是难民,是山匪就抓,是难民就想法子让他们回家乡生活。
山匪和难民的区别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带来的禁军也都是战场上杀出来的好手,山匪手里有没有沾过人命很好分辨,就是可能会麻烦点儿。
麻烦也没什么,反正一时半会儿回不了京城,麻烦也得干。
除此之外还要给朝廷回信,顺便和公主说一声他回去的日子可能又要推迟。
大宋对武将管的严,只要武将带兵外出,无论有没有重要军情,主将都必须每天写给给京城那边写军报。
一天一报,少一份都不行。
急递传送分为“急脚递”和“马铺递”两种,马铺每一昼夜行五百里,急脚递四百里,从襄阳到京城,马铺两天就能到。
要是传令兵在路上耽搁了,朝中立马就会出现弹劾他们“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奏疏。
朝廷有规矩将军带兵在外必须天天往京城发战报,战报没有准时送到京城就是武将别有用心,连辩驳的机会都不给他们留。
狄青是吃过亏的人,同样的亏不能吃两次,所以在这种日常事务上小心的很,谁都别想揪他的错。
军报要日日送到京城交给官家,反正都要回京,那就顺路给他带封家书。
要给公主写封信,还要给姑母写封信。
公主一个人在京城不知道心情怎么样,这段时间不能生闷气,有什么不高兴的一定要把火发出来,千万不能憋在心里。
不开心就去八王府找赵清,那小子闲着也是闲着,肯定有时间听公主使唤。
还有官家那儿,襄阳王这里抄出那么多黄金,他能不能提前申请一部分用于西北军费?
就算三年两年里不让他出兵,十年八年他也不是不能等,反正他还年轻,等到五六十岁再去灭
夏也能老将不减当年勇。
以他对西夏的了解,那边吃了败仗顶多安稳两三年,两三年之后不想打也得打。
原因无他,西夏的百姓过的比大宋的百姓还要苦,大宋有民变兵变,西夏的民变兵变比大宋还多。
更重要的是,梁太后和新上位的小皇帝没法服众,西夏现在是权臣当家。
如果是一个权臣也就罢了,不管当家的是皇帝还是权臣,是一波人就行,偏偏西夏能把持朝政独揽大权的权臣都被灭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没法一家独大只能同时执政。
一群人今天这个政策明天那个政策,百姓被欺压的没有活路天天想办法往大宋跑,他们想不乱都难。
为了遮掩国内的动乱,西夏十成十的会以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