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八月,李世民召集各路大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安市城守军顽强,唐军奋勇,双方打的都异常卖力。”
“尤其是唐军中的一个小伙,身不披甲,一袭白衣,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异常勇猛。”
“李世民派人赶紧把小伙子叫来身边表扬,一番询问得知小伙子是薛仁贵。”
“薛仁贵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将军,主播以后有机会重点讲一下薛仁贵的故事。”
“唐军和安市军,打的是有来有回,安市城久攻不下。”
“这场战争从夏天一直打到秋天,而辽东地区早寒,唐军来的时候只穿着夏装,朝廷没给他们准备换季衣物。”
“寒风刺骨外加粮草见底,李世民知道,这座城恐怕自己是攻不下来了,只好无奈的下达了撤军命令。”
“李世民人生中亲自指挥的最后的战役,以华丽的曲调开篇,却已黯然撤兵画上了休止符。”
“回军的路上,李世民命人将所有死在辽东的将士尸骨一并带回,并亲手为他们写了祭文。”
“几个月不换衣服,李世民的衣服已经臭了,身边的人劝他换换。”
“但李世民不愿意,说是和太子约好了不见面不换。”
“听说太子大老远的赶来迎接自己,李世民很开心,也可能是着急换衣服吧。”
“李世民策马疾驰,终于见了太子,也换了衣服。”
薛仁贵:太宗陛下,我已经完成了您交给我的任务。
虽然太宗皇帝早已经离世多年,但他永远都会记得太宗皇帝对自己所说的话。
因为他在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优秀的表现,他被太宗皇帝看重。
在大军回来的路上,太宗皇帝还把他叫到跟前,进行了一番嘱咐。
他到现在都还清楚的记得,太宗皇帝对他殷切的希望。
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太宗皇帝对他说道:此次征讨高句丽,朕不怎么开心,但最开心的是得到了你这样的猛将,朕和手下的将领都老了,将来还要看你的。
他明白太宗皇帝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太宗皇帝灭了高句丽。
现在他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太宗皇帝的在天之灵,他薛仁贵已经做到了,高句丽被他消灭了。
“李世民回到长安后,依旧对没能灭掉高句丽耿耿于怀,派人叫来了年近八十的老将李靖。”
“李世民很诧异为什么举全国之力,却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高句丽。”
“此事李靖也不知道,就让李世民询问李道宗。”
“李道宗直接言明,当时攻打安市城,他曾经建议陛下绕过安市城直取平壤。”
“李世民听到这,怅然若失的说当时的事已经有点记不住了。”
“从高句丽撤军的路上,李世民就生了病,回到长安城依旧不见好。”
“之后两年,也是接二连三的生病。”
“随着李世民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或许也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在贞观二十二年写了一本《帝范》交给太子。”
“书里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到如何对待子民,从赏罚用人到务农打仗,都给出了很实在的建议。”
“看得出来,李世民是真的放心不下太子。”
大唐的老百姓听到这里有些难受,眼眶在泛红,泪水在打转。
这就是他们一直敬爱的太宗皇帝,哪怕是走到生命的终结,也不忘做好一个皇帝的本分工作。
太宗皇帝临终前交给太子的《帝范》,在大唐可谓是人尽皆知。
这本《帝范》是在向太子传授怎么做好皇帝的经验,异常的珍贵。
太宗皇帝不仅是放心不下太子,更放心不下全天下的老百姓。
要不然也不会留下《帝范》,让太子参照里面的建议治理国家。
好在太子最后没有辜负太宗皇帝的期待,继任皇位后,同样把大唐治理得国泰民安。
“在这本书里,李世民还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反思。”
“他说到自己年轻时,一心想平定战乱、济世安民。继位之初,勤勤恳恳,如履薄冰。可人难的不是一时做得好,而是一辈子做得好。”
“后来自己也开始追求漂亮的衣服、大房子,开始斗鸡走狗、纵情声色,每次想到这些都为自己脸红。”
“可是,自己毕竟平定了天下,算是功大过微。”
“功大过微,算是李世民对自己非常客观的评价了。”
“李世民和他的贞观之治,结束了自魏晋以来四百余年的动荡。”
“继位之初的李世民广开言论,勤于政务,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过了起来。”
“可执政后期的李世民,也确实开始懈怠了,对群臣的意见是听得多、做得少,也做了许多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