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玄幻魔法>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94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4章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2 / 4)

才颁行天下。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皇帝也认为这部历书非常好,直接改名后照样颁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当徐光启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的显赫身份去世时,因为家中没有钱而被迫请求朝廷的抚恤。

这在明末那个贪污**的时代,为官清廉的徐光启无疑是一个另类。

这一点,尤为让他敬佩,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明末凤毛麟角。

“徐光启以渊博的中西天文学知识,取长补短,互相参照,突破了传统的范围。”

“使历法的科学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向近代天文学和数学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徐光启一生著述很多,除翻译以外,他还有很多自己关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著作。”

“不过徐光启用心尽力的,还是对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总结。”

“徐光启先后花费了几十年的工夫,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写出了一部被后人称为农业百科全书的科技著作——《农政全书》。”

“此书较之其它农书,最突出的特色是农政,也是此书之所以命名为《农政全书》的原因。”

“这部书从垦田、种植、农事、水利、农器制造、树艺、牧养,一直讲到除虫、荒政,是一部真正的农业方面的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大量吸收了我国历代农学著作资料,同时又有徐光启自己的著述。”

“对相关资料不只是抄录,每篇后面都有他自己的见解、评论或实际验证。”

“徐光启自己新增加的部分,都是他长期观察研究和亲身试验后撰写的,书中那些专题论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生物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我国科学史上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年月,徐光启在北京的寓所里病逝,终年岁。”

张之洞:抛开做官来说,徐光启本质上就是个科学天才。

岁中秀才,岁中举人,岁中进士,徐光启前前后后为科举忙乎了太长时间。

但是,漫长的赶考岁月、繁忙的行政工作,都没有影响到徐光启的科研事业。

《农政全书》如期出版,而徐光启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应该说,这得益于徐光启的童年以及他的传教士朋友。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徐光启,从小就尝过耕织的辛劳。

徐光启经常下地帮助父亲做农活,还向别的老农学技术,给棉花结顶打杈,产量比原来增加不少。

小小童心,颇受鼓舞,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已然萌发。

后来遇上了传教士利玛窦,徐光启又深切体会到西方科技对富国强兵的积极意义。

于是放弃了诗词歌赋,重拾童年爱好,在天文地理、水利测绘等领域一点即通。

徐光启对科技的贡献,该从一个甘薯说起。

父亲去世那年,江南水灾,农田尽淹。

已是朝廷大员的徐光启回家守孝,十分忧心。

若不及时补种别的庄稼,来年肯定会出现饥荒。

恰在此时,一位朋友提到,福建一带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极易成活。

徐光启心思一动,立即让朋友带来一些秧苗,开荒试种,果然丰收。

于是徐光启把种植心得编成小册,发送父老乡亲。

于是乎,本来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就这样得以在江浙推广。

几年以后的初冬,守孝后回朝不久的徐光启因与大臣们政见不合。

一气之下,告病到天津闲住,继续试种甘薯。

徐光启利用地窖保温技术,成功地将这一高产农作物品种介绍到了寒冷的北方,而地窖储存法也在北方沿用至今。

徐光启在天津时,见当地的农业种植水平不高,导致了军粮供给紧张、百姓生活困难。

于是又想办法在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试验。

官场的日子没几年平安,很快,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

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

这一次,徐光启干脆回到上海,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

一想到徐光启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他就不禁深深的惋惜。

徐光启可是中华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科学家,翻译了西方大量的科学著作。

在徐光启那个时代,华夏和西方的科学成就相差无几,两者还在同一起跑线上。

可随后大清入主中原,就把科学彻底束之高阁,以至于大清彻底落后于西方的脚步。

他有时不禁感慨,如果大清在立国之初重视徐光启的科学成就,说不定如今也不会被西方列强欺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