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登高3(2 / 3)

至此?"

他心里有些忧虑,他想起前面讲到的李白,因为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晚年又陷入安史之乱的动荡,杜甫与李白是好友,那他的境遇,是否也与那安史之乱相关?

【大家看, “万里”。很明显是从前面的“无边”、 “不尽”生发而来,同时又暗述自己的遭遇。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路漂泊辗转,程州、长安、凤翔、洛阳、成都、夔州,诗人的漂泊之路,何尝不是万里呢?】

楚棠在课件上放出了高校教授做的杜甫行迹图,密密麻麻的红点一下子把众人震住了。这得是经过多少次舟车劳顿啊!再看上面的诗,众人的脸色都不一样了,万里悲秋,原是写实之语。

洛阳。

青年杜甫也有些惊到了,他好像有些能理解后来的自己为什么这么惨了。一向放达的李白也没说话,只是安慰似的拍了拍他的肩。

太极宫。

李世民震惊之余忽然发现:"这舆图上的地名,与大唐多有不同。"

殿内的侍臣不消他吩咐,早就分工合作,奋力记了起来,对他们来说,水镜中提到、展示的任何东西,或多或少都极有价值。

蔓州。

一旁的老妻在偷偷抹泪,老年杜甫仰头,努力辨认水镜上的舆图: "一生颠沛,尽在此处啊……"

万里悲秋常作客,他这个客,可还有归乡的一天?

【常作客,三字平常,却是写尽诗人的漂泊状态。但仅仅漂泊倒还好说,此时的杜甫垂垂老矣,还疾病缠身。

“百年”,也就是暮年;多病,根据考证,杜甫此时身患糖尿病、肺病、疟疾、风痹,还有头痛、眼花、耳聋、行走吃力等症状,这些病也是老人常见病了,在秋冬会格外严重。 “独登台”,孤苦可知。】

/>

杜审言忍不住抹眼泪: “我的乖孙,过得好苦啊!”

糖尿病什么的虽然听不太懂,但后面的他基本明白,就不是什么轻松好治的。杜审言狂悖了一辈子,也没遭什么太大的苦难,此时看着孙子年老多病缠身,别提多心疼了。

杜闲也心疼儿子: “爹,咱们以后勤俭些,给他多攒些家底吧。”他可没忘记后面儿子喝的还是浊酒。

【南宋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这一联诗含有八重悲意。】

课件上出现罗大经写的八悲。

【大家对照来看,万里写路途遥远,悲秋伤时,作客言羁旅……仅仅十四个字,蕴含的情感却几乎将人淹没,而“万里”与“百年”对举,将时空完全展开,让人想到的又岂止是诗人一人的命运?

这就是杜甫,这就是他的诗。】

晚唐。

将这首诗读过无数次的李商隐忍不住眼眶湿润,八重悲苦说得贴切,杜工部一身才学,却一生颠沛,悲苦难言,《登高》一诗,简直要将他的苦难说尽了。

南宋。

本想靠着《说落花》、《说山月》传名的罗大经微微怔愣,随即便是狂喜,他也是能上水镜的人了!

这一刻,他心里因为弹劾罢官的抑郁不满才完全消散,解诗著书,同样可以留名后世,他的主张著于书中,千百年后自会有知音者!

中唐。

白居易道: “这《鹤林玉露》应是取自杜工部的诗,爽气金无豁,精淡玉露繁。想必这罗大经亦是老杜拥趸,八重悲意解得精妙。"

元稹也对这段解读颇为赞赏:“确实精妙,杜工部名声在当世不彰,若不是偶然得到,怕是要使明珠蒙尘,乐天兄,不如我们将杜诗整理校对一番,也做些诗解,让天下学子都来学杜工部的诗?"

白居易眼睛一亮:“是极是极!杜诗感怀激烈意境阔大,格律精当炼字传神,确为学诗的极好摹本!"

这,也是他们能为杜工部做的唯——件事吧!

【因为如此浓重的悲哀,诗人最后也不得不哀叹,艰难苦恨繁霜聋,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颓然叹息,艰难苦恨,一字一行血泪。

可杜甫为什么会这样艰难呢?

艰难的又仅仅只是杜甫吗?熟悉历史又有阅读经验的大家肯定能反应过来,这里的艰难不仅指生活艰难,还指国事艰难。】

李世民的心狠狠一跳,来了!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国家的动乱却并没有结束,藩镇趁机做大,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就很像民国时期的军阀。他们互相争夺地盘,甚至危及朝廷,百姓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杜甫及其家室,也是百姓中的一员。】

众位帝王心头一凛,虽然没听过藩镇,但联系后面的地方割据势力,却是不难理解。

赢政冷哼一声,这大唐被水镜盛赞过许多次,后来竟会如此不堪,他们的皇帝是做什么吃的?

刘彻摸着下巴: “听水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