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民书院>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28章 怀璧有罪(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怀璧有罪(4)(1 / 2)

在孙武看来,楚国地域广阔,盟国附庸众多。虽有内部不合,更有如忠良不得用,邪佞当道等等有损楚国凝聚力的事件存在,楚国的国力仍在吴国之上。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铁一般的事实,必须承认。

另一方面,自打吴王阖闾登上大位以来,吴国频繁对楚用兵,内耗甚巨。对于国力尚在积累的吴国而言,休养生息,积蓄实力,静待时机才是上上策。

伍子胥也赞同孙武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议三分吴军疲楚。可以说,伍子胥的建议,既满足了吴王意图伐楚的部分愿望,也算是成全了孙武所说的节省民力。

就这样,两国维持在吴国占据主动,楚国被不断消耗的低强度的互动模式。

唐侯、蔡侯的到来,除了他们的委屈和眼泪,更大程度上让吴国看到了楚国的无理霸道,并从中窥探出这样的可能性——是时候大举征伐楚国了。

由于在楚国呆了三年,两位君王对楚国可谓是了如指掌。昭王的好大喜功,令尹的豪横跋扈,楚国上空泛滥着自以为是的空气,君臣上下的不合等等。一切的一切,吴国君臣听在耳中,计上心头。

吴国君臣很惊讶,为了区区宝马、玉佩、皮裘,楚国的军政一把手——令尹竟将堂堂诸侯国君扣留三年,眼界之小,贪婪之甚,手段之狠,令人震惊。套用现代语言,知道楚国乱,却不知道竟然乱得如此不成章法。知道楚王年轻,却没料到如此昏庸,放纵令尹如此。

从吴国自身来看,经过六七年的积累,再加最近一两年风调雨顺,岁稔丰年,人民富足,一派治世景象。天时、人事都在暗示,吴国国运蒸蒸日上。与此相应,军容整齐,军士士气高昂,人人以国家强盛为荣,伐楚的呼声此起彼伏。

如果要交手,回首双方过往的交手情况,做一个大数据分析,才能估算此次征战的胜算如何。

从公元前584年,晋国派屈巫领着军士、战车,教会吴国人列阵、御射、驾车算起,至今接近八十年。这期间,双方大规模的交战十来次,其中,吴国取胜的有六七次,楚国打赢的有两三次,再有就是双方打平或是不战而退。

从结果来看,吴国明显占据上风。

我们都知道,交战成绩很重要。

假设甲vs乙,一共十次。如果甲赢八次,甲对乙则称为有“必胜的信心”;如果甲赢五次,则被称为有“必胜的信念”;如果甲只赢两次,只能称为有“必胜的信仰”了。

毕竟,信仰不需要依赖逻辑推理,不需要实证,只要心存相信,相信相信的力量就是。

所以,从历史成绩来看,吴国属于第一类——具备必胜的信心。

本来就具备实力,再加唐国、蔡国两支心怀怨恨的队伍,见了楚兵,他们一定会奋勇力战,一马当先,何愁不赢?

这样反复权衡比较后,孙武、伍子胥都对发动战役给出了明确的态度——主战!两名高参都投了赞成票,讨伐楚国便成蓄势待发的箭。

然而,摆在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楚国的常备军是吴国的近十倍。从前只是围绕楚国的附庸小国或是徐国、州来等国,双方投放兵力都差不多,吴国胜在抢占先机,计谋横出。

今次却不同。吴王的胃口很大,要去到楚国本土,深入楚国腹地,把楚国打得落花流水。这样的目标,比以往要宏大得多,相应的,面临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

深入楚国境内,侵占楚国本土,楚国定会全力抗击。到那时,吴军不得不面临以弱对强,以少对多。实力悬殊,又在楚国的地盘,吴军的勇猛善战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奏效?

吴王、孙武、伍子胥对着地图几番指点标记,对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列出吴军的优势,楚国的劣势,从何处突围,以何种方式,以何地作为首个登陆点,采用何种战略,何种战术,一一分析推演。

对吴国而言,这是一个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大决定。毫不夸张的说,它甚至关乎吴国的存亡兴衰。毕竟,吴国崛起也才不到八十年,疆域人口兵力经济跟楚国都不是一个量级。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四个大国之一,不仅如此,还曾是中原霸主,一度与晋国分庭抗礼,难分高下。

如果这场战役打输了,吴国的结局很可能是国土被吞并,成为春秋版图上的陈迹。面对楚国,不举全国之力,不拿七十多年的全副身家去搏,难道还能保存实力?凭攻打州来、徐国的那点兵力想要入楚国腹地,简直是异想天开。

既是赌上全部身家,赢则风光荣耀,输则一败涂地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此役是只能赢不能输。

对于野心勃勃的吴王阖闾来说,这是他篡位夺权后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把楚国拿下是吴王阖闾长久以来的心愿,从他还是上将军时就有这个想法。

这些年来的折腾,越来越频繁的与楚国争雄,为的就是有一天能踏上楚国的国土耀武扬威。这不是吴王一个人的梦想,而是自吴王寿梦以来,吴国三代国王的共同理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